立足“成长”主问题巧画鱼骨明“旅途”——《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文概述《孤独之旅》是九上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小说或者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者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些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是第四单元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因此本课选用了“鱼骨图”思维导图来梳理全文脉络,明确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并且引导学生体会曹文轩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通过鱼骨图梳理杜小康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理解“成长”的主题。
(2) 细读文本,品味曹文轩的诗意语言,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任务教学:在“主问题”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用鱼骨图的方式完成细读文本。
(2)合作学习:设置文本子任务,引导学生在子任务指导下完成主问题分析,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培养体会学生自我成长的经历和收获。
(2)通过曹文轩诗意化,散文化的小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1.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已经学过不少人物分析的课文,对文本解读和人物形象总结有一定的基础,对散文文体知识比较熟悉。
但是由于本次为借班上公开课,所以学生个性特点和语言习惯不能够悉知。
2.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作为思明区优质新兴学校,学生整体的阅读基础较好,经过初一上册有效的细读文本和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利用常规思维导图去分析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预习也能领悟到本文细节。
(学生日常预习作业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围绕“成长”主题,梳理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略读)。
通过鱼骨导读和任务驱动法实现“主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品味曹文轩诗化语言以及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精读)。
小组合作探究,老师示范,同学交流等方式反复咀嚼,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色,并且与人物描写相结合。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主问题”设计策略:在教学“主问题”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等问题,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能发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潜力。
2.任务驱动型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学习”的指导下,“在做中学”,与他人的充分交流中,形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3.文本略读与精读策略:梳理人物内心成长过程属于文章内容的大致掌握,选用“略读法”进行梳理时间快、结构清楚。
在品味典型环境描写和诗意化语言的环节,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反复咀嚼。
4.分角色诵读、默读、细读策略:在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处、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运用不同的诵读法,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涵咏品味,形成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主板书(尽量清晰)副板书字词:嬉闹杜雍和掺杂胆怯给jǐ予觅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朗读(预备铃开始后),朗读将课堂提前带入状态一、《草房子》情节巧导入(5分钟)老师利用《草房子》中的语言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向课文,为课文学习提供背景铺垫。
1.制定同学朗读《草房子》扉页片段,引导学生回忆和欣赏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
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的飘落。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的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草房子......2.看文段描述,猜小说人物老师给出《草房子》中的描写人物的片段,引导学生猜测和回忆。
①他用不上学来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
当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答案——秃鹤)②他在油麻地被称为“富二代”,他成绩好,人品也不差。
大约是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
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
家道中落,父亲大病一场,他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答案——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草房子》文段,把自己的思维带入《草房子》,为课文解读做情感铺垫。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渲染课堂情感氛围的关键,营造氛围。
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内容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二、正字正音和解题(5分钟)1.字词正音(生生互动)导学案当中已经提前布置了字词作业,课堂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订正答案,并且将易错字公布在黑板,再找一位同学带领全班领读字词轩(xuān) xī_____闹杜yōng____和chān______杂胆qiè_____ 给( )予yǔ mì_____食炊烟(chuīyān)驱除歇斯底里hysterical2.文题解读——孤独之旅1.回顾“孤独”的诗句,初步品味“孤独”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孤独”的诗句和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和语言积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2.解题“旅”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
旗,指军旗;人,指士兵。
本义: 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对杜小康而言,“旅”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引导学生从实际地点转移:油麻地→_____________心理成长变化:不成熟→_____________两方面思考“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导学案,并且记录重点字词,扎实基础,完成字词朗读。
调动诗词记忆,理解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字词正音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字词不仅是语言积累也是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的基础。
阅读小说从破题开始,理解“孤独之旅”有利于建构整体的文章结构的思考方向。
教师活动:三、妙用鱼骨梳文本体会“成长”主问题(20分钟)1.主问题一:梳理人物内心变化之旅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略读文本,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注意标出表现杜小康孤独以及后来态度转变的语句和词语)。
①阅读行程途中(1-20)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心情变化的语句和关键词答案均由学生回答和画鱼骨图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第2段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6段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第9段已经是陌生的填空和陌生的水面第11段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远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总结:杜小康孤独的第一境:对前方的未知和茫然的恐惧②阅读芦荡放鸭(21-35)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阅读芦荡放鸭的三个片段,继续勾画人物心情变化的句子,学生上讲台画出鱼骨图情节的变化。
抵达芦荡(21-27)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21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有一种走不了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
26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散杜小康地恐慌。
夜里睡觉,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放鸭初期28-32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29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30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复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中期32-3533父子俩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34 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总结:杜小康孤独的第二境:对陌生环境的害怕、胆怯和恐慌③雨夜寻鸭阅读36-46 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40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41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46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孤独的第三境:情感世界的孤独,远离人群,缺乏心灵沟通。
④雨后成长47-5247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48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杜小康孤独的第四境解决孤独,在孤独中成长过渡语——三言两语甲:我读了好几遍,总有一种错觉,好像越读越觉得本文不像小说,似乎更像诗歌。
乙:年少即诗人,孤独即诗人。
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就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中的孤独和苦难,让自己诗意地成长、诗意地蜕变,直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学生活动:围绕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寻找关键词,梳理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
按照任务驱动,在分析文本同时画出鱼骨图。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按照关键词梳理文本信息,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整个过程任务驱动,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生成。
教师活动:四、主问题2——关于诗化写景(10分钟)任务驱动: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且谈一谈它们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提示围绕:鸭群、芦荡、暴风雨、天空1.鸭群——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鸭群的句子(老师预设的句子,以学生寻找和生成为主)15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38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50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思考作者写鸭群的目的,与杜小康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总结: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芦荡——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芦荡的句子20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