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国贸 101022013077 李意豪一、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和环保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一般来说,它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国际条约的支持。

但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往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和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为限制和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

绿色贸易壁垒属于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对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二、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一)农产品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农产品对外贸易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积极作用。

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五位。

商务部将农产品列为我国今后五年重点支持的出口商品之一,并制订了《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面对的挑战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进口压力加大的同时,出口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障碍。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绿色壁垒限制的产品范围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花生等植物产品和加丁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尤其是在中国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水产品上遭遇绿色壁垒更为频繁。

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以我国出口农产品存在疫病和农药残留趋标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加强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以2006年5月起,日本正式施行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最终草案》为例,列表中明确规定了以肉类与蔬菜类为列的农产品中所包含的700多种农药、兽药和食品、饲料添加剂的约有5玩多的暂定标准,将进口农产品与食品的检验检疫门槛再次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全球总共只有大约700种农药,就算有再先进的的设备与专业人员,要将这700种农药全部检测出来实在是任重道远,再加上还要各地奔波收集这么多的农药资料,其需要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是巨大的,但是据日方承诺,他们要在2007年底才能把所有项目的检测方法公布出来。

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

专家称,按照肯定列表的标准,吃一棵菜要检测200个项目。

因此到目前为止,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被认为是最为严苛的检测标准。

质量控制和农药检测所发生的费用将使我国输日产品的成本大幅增加。

日本作为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肯定列表的实施已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对日本的出口。

《肯定列表》已经十分严格,但是日本仍未罢手。

根据最新消息,2013年5月15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监视安全课发布发布食安输发0515第2号:对食品卫生法施行规则(省令)和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告示)进行补充修订。

就是因为以上这些条款与规定,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三)绿色壁垒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绿色壁垒以“合理合法”的形式突然出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造成冲击,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销售也遭受重大影响。

当前,实施绿色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也趋于细密,这对农产品出口销售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

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

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减少。

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总体素质均不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较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苛刻的环保标准,严重制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进入和销售,大大降低了其在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主要农产品销售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而由于多种销售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销售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还面临缩小的可能。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866.9亿美元。

其中出口678.3亿美元,进口1188.7亿美元,贸易逆差510.4亿美元。

2、提高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成本。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农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如水产品、茶叶、蔬菜等,同时加工品也逐渐成为销售主导产品,如蔬菜水果加工品、肉类加工品等,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

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和价格,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绿色壁垒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

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

投入的设备、人力、昂贵的检测费已经增加了销售成本,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检测设备较之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国内商检部门和企业自身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检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本,不得不大量进口检测设备,更有一些进口商不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检测结果,必须由指定的外国认证机构认证,而这些机构的认证费非常高,这些都直接增加了产品销售成本。

3、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下降2013年5月20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3年《产业蓝皮书》显示,中国变为弱势的传统优势行业有18类,其中农产品第一个被提到。

在我看来,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农产品出口“门槛”越来越高当前,国际食品、农产品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中的焦点之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纷纷把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贸易的调控手段。

这种变相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的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成本加大,从而使竞争力下降。

再加上我国对农业的补贴与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大,导致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

长期以来的检验检疫不达标,是的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与其他家相比又是更加弱小。

导致的连锁反应致使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

三、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首先,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是催生绿色壁垒的重要推手。

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保护和扶持农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政策。

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都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农业发展。

如美国政府在农业上长期采取支持价格和稳定收入政策,对外实行农产品推销政策。

同时,发达国家政府或政党为了其政治需要而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以2001年中日贸易争端为例,当时日本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蘑菇实行超过限额部分分别征收256%、266%的关税,日本政府这一行动被认为是自民党为日本参议院选举而争取农民选票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次,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促使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发达国家更是以此为借口不断提升绿色技术标准,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新的要求。

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大米从原来的56项检疫标准增加到目前的123项;欧盟宣布在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相继对中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影响了我国约300亿美元出口。

可见,绿色壁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优势不断提高壁垒的强度,让发展中国家措手不及。

此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自身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经营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和实现生产规模化,而且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给农业、卫生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同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大多规模偏小,技术和装备落后,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加之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安全和卫生意识淡薄。

这些也是导致其农产品受阻于绿色壁垒的原因之一。

四、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绿色壁垒兼有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也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应有所区别。

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可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制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

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我国突破绿色壁垒应从两方面着手:(一)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1、大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含包装等)及环境质量标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是受阻于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实施绿色化的同时,我国农业应走标准化道路,销售导向型农业应建立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符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同时,将国际标准作为国内标准的适用基础有助于我国标准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可在积极推进IS09000系列标准时,有机融合国际法典委员会推荐的HACCP、FAO农药与兽药残留标准以及发达国家的部分标准。

2、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我国应继续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规章制度,鉴于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日益关注,应率先出台相应的法规,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健全食品安全卫生法规和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倡导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加大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

3、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优势农产品。

我国应因势引导,把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整合为现代农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