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
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
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
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
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
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
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
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
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
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
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
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
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
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
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惑。
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
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22日 04 版)1. 本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A. 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
B. 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
C. 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
D. 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2. 对选文第一段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中心论点。
B. 引出本文论题“认真”。
C.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作为反面论据证明本文观点。
3. 根据原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第三段列举邓稼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成功完成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的事例,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认真之要”。
B. 第三段与四、五段是总分关系。
C. 选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阐述“认真之要”“认真之贵”“认真之难”,充分论证论点。
D. 选文最后一段用名言总结,强化论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字,文成下列小题。
停电一小时包利民①小镇虽然小得如镶嵌在半岛上的一颗米粒之珠,可是它在夜晚绽放的光华却像大都市般璀粲,淹没了天上的群星。
而汤姆最烦恼的也正是这一点,特别是在星期五越来越近的时候。
他不只一次地跑到镇上供电所找哈利大叔,可是哈利大叔总是说:“不,孩子,那是不可以的!”②作为镇上唯一一个类似孤儿的存在,汤姆唯一的骄傲,就是今年父亲突然找到了他,而且父亲竟然是很出名的宇航员。
③汤姆永远记得,自己是因为极度地崇拜宇航员,极度地热爱宇宙星空,才会给航天局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境况,也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还说了自己的梦想。
没想到上帝保佑,他的父亲竟然就是在那里工作,而且就是一名宇航员。
于是经过一系列的经过之后,汤姆终于有了自己的骄傲。
④八岁的汤姆满心地渴望,以后能像父亲那样遨游太空。
而周五,是父亲返回地球的日子,在晚上。
所以,他想着能在那个时间停上十分钟电,便能看到满天星光,便能看到父亲的返回舱在夜空里如流星闪过。
可是哈利大叔不同意停电,汤姆已经想好了,如果实在不行,就偷偷驾一艘小船到海上去。
⑤而关于周五汤姆父亲返回地球的事,镇里人都不知道。
汤姆并没有对任何人说,即使去求哈利大叔时,他也没有说原因。
⑥转眼周五就到了,镇上的人们依然忙着自己的事。
没人注意到汤姆今天没有在学校,在镇外的海边游荡。
天气晴好,看来到了晚上也会万里无云。
那艘小船还在隐蔽处泊着,像一颗等待的心不停地起伏。
⑦傍晚的时候,汤姆吃了饭,正沿着街向镇外走。
忽然哈利大叔迎面走来,看到他,微笑着说:“哈,孩子,我仔细想了一下,偶尔停上一次电,让大家欣赏一下久违的夜空,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呢!说定了,就是你说的那个时间!”⑧夜来了,小镇的万家灯火像往常一样,闪烁着一片灿烂。
哈利大叔歪在供电所休息室的床上,漫不经心地调换着电视频道。
忽然就看到了一个直播节目,正是飞船的回归。
⑨看着画面,听着解说,而返回舱开始进入大气层。
忽然,哈利大叔的脸色阴沉下来,看着看着,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站起身来,快步走到操作间,毫不犹豫地断开了电闸。
顿时,小镇陷入夜的深处,无一点灯火。
⑩汤姆在停电的刹那,眼泪就流下来了。
他跑到镇外的一个高处,坐在那里,看着满天的星辰,眼睛和心里同样的湿润。
茫茫星海,他也不知道父亲是哪一点光亮,在哪里经过。
不过,他觉得此刻父亲也应在看着他,看向海岸边上的黑暗处。
⑪这次停电,并不是约好的十分钟,而是整整一个小时。
汤姆就坐在那里,仰着头,似乎有个星星猛然闪了一下,便又没了踪迹,他流出的泪又淌回了眼睛。
⑫在无数的询问电话中,哈利大叔终于合上了电闸。
⑬停电的瞬间,汤姆刚从一家商店跑出来,商店墙上的电视里,正直播着节目。
汤姆一直坐到天明,他知道,父亲回来了。
虽然,那并不是他真正的父亲,虽然,那也不是真正的回来。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③段是倒叙,交代了汤姆找到了宇航员父亲的经过。
B. “作为镇上唯一一个类似孤儿的存在,汤姆唯一的骄傲”中的“唯一”是独一无二的意思,这个词反复运用,突出汤姆身世的可怜。
C. “那艘小船还在隐蔽处泊着,像一颗等待的心不停地起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汤姆迫不及待想看到父亲回归地球的激动心情。
D. 第⑩段中“汤姆在停电的刹那,眼泪就流下来了”,此时汤姆的心理活动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下来:啊,父亲!我终于看到您啦!您真的好棒!5. 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出浓浓的人情美。
请仔细阅读全文,分点列出哪些地方透露出人情美。
6. 好的结尾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谈谈小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三)名著阅读(4分)7. 根据名著知识填空。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____》,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7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A】记者专访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杨宇光(节选)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天舟一号。
杨宇光: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
它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其有效载荷比例在目前所有的货运飞船中是最高的。
【B】消息《天舟天宫顺利对接》(节选)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据了解,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它的上行载货比、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综合能力比肩甚至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
此次与天官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C】天舟一号瘦身记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
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
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
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
通过去除“皮下脂肪”,尽可能让壁板变薄。
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
这不,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8. 材料【B】介绍天舟一号要完成的任务,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实(试)验。
B. 空间应用实(试)验。
C. 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实(试)验。
D. 自动交会对接实验。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A】的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多用数字,表达效果是更准确更科学。
B. 材料【B】的电头是4月22日12时23分。
C. 材料【C】画横线句多余,应删去。
D. 材料【A】主要运用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0. 阅读三则材料,谈谈你从中领悟到的科学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26)(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语气词,罢了)B. 余告之.故(助词,的)C.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D. 余谪居.于黄(居住)12. 下列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记承天寺夜游》是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