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第六章知识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因此空前激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进一步发展,这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这“四个如何认识”实际上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及对党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的基本纲领、基本任务的新概括,这就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这就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江泽民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江泽民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讲学习是前提。
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讲政治是核心。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江泽民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了上面的主要内容以外,还包括关于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建立巩固的国防、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思想;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理论等。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途径。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消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提出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