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编辑]Socrates Σωκράτης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人。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记述于后来的学者——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同时代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中。

柏拉图的《对话》一书记载了苏格拉底在伦理学领域的贡献。

苏格拉底生平,依据古代的记载,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赞西佩(Xanthippe,5th century–4th century BCE),她替他生下了3名儿子(Lamprocles, Sophroniscus, Menexenus),苏格拉底死时他们都还很年幼。

传说中赞西佩是一名脾气暴躁而又唠叨不休的泼妇。

不过这可能是因为色诺芬(Xenophon, 430 BC-354 BC)对她的夸大描述而造成的。

有个著名的故事:一次赞西佩对苏格拉底大吵大闹,然后用垃圾和污水浇了苏格拉底一身,苏格拉底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就要下雨了”。

依据色诺芬的《会饮篇》记载,苏格拉底曾说要将他自己的一生只贡献给最重要的技艺或职业:讨论哲学。

苏格拉底在他父亲死后只继承了一笔为数不多的遗产。

根据色诺芬的记载,苏格拉底是依靠学生贡献的学费维持生计,而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448 BC-220 BC)则描述,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哲学学校。

而柏拉图(Plato, 427 BC-347 BC)的《会饮篇》则记载苏格拉底明确拒绝接受教学的学费,因此,他有可能是依靠朋友如克力同的施与。

诉己的著作,当代对于苏格拉底所知的一切大多是来自许多不同的记载:由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记载的对话录、色诺芬的著作、以及阿里斯托芬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BC –320 BC)的著作。

除此之外,阿里斯托芬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并非有意记载苏格拉底的真实生平,而是对他的挖苦和讽刺。

另一件复杂的问题在于,古希腊学者常会将他们自己的概念、理论、有时候甚至是个人的特征,都记载为他们的导师所提出的,而柏拉图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因此Plato 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很可能也参杂了其本人的观念。

在记载中的一些角色,如苏格拉底的朋友阿尔西比亚德斯在对话录中指出苏格拉底曾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加入雅典军队作战。

柏拉图的《会饮篇》也指出苏格拉底个人相当的勇敢。

在一个场合中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紧随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身边以保护他,或许还拯救了他的性命。

目录[隐藏]∙ 1 审判和死刑∙ 2 哲学o 2.1 苏格拉底教学法o 2.2 哲学信仰o 2.3 知识o 2.4 美德o 2.5 政治o 2.6 神秘主义∙ 3 记载来源o 3.1 对话录∙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参见∙7 深入阅读和外部链接审判和死刑[编辑]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离开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一生开始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结束于雅典的衰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

当时雅典正试图稳定局面并消除战败的羞耻感,在三名雅典政治人物的劝诱下,雅典的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审判苏格拉底。

当时希腊人的文化把天神和女神视为是保卫城邦的重要角色(举例而言,雅典便是以其保护神雅典娜为名)。

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战败被人解释为是雅典娜对雅典市不敬神的惩罚,而补救的办法就是惩罚那些质疑雅典娜或其他天神的人。

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坚持这次审判是完全错误的。

依据柏拉图《申辩篇》里所记载的审判记载,苏格拉底的“罪行”开始于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ephon)在德尔斐的神谕处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神谕处的回答则是否定的。

苏格拉底解释这个答案是另一个谜题—要他开始寻找比他更聪明的人。

他质问雅典的人们有关他们对于至善、美丽、和美德的看法,发现他们虽然自以为知道很多,实则根本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于是总结道: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仅只在于他承认到他什么也不知道。

苏格拉底的智慧使得当时那些被他质疑愚蠢的雅典政治人物转而对付他,导致了这场不敬神的审判。

苏格拉底最后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拒绝了他的学生们试图安排他逃跑的计划,饮下毒堇汁而死。

依据《斐多篇》记载,苏格拉底死时相当平静,坚忍地接受了他的判决。

依据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原本有机会逃跑,他的学生们已经准备好贿赂监狱守卫,在逃跑后苏格拉底将会逃离雅典。

在名画“苏格拉底之死”中,苏格拉底的床下有一块地砖,描绘的可能就是逃跑的计划之一。

如同苏格拉底与克力同的对话所显示的,苏格拉底拒绝逃跑的原因是因为他了解到他必须遵守这个城邦的法律,服从这个城邦的公民和法官、以及陪审团所审判的结果。

否则他便会违反他与这个城邦的“契约”,而这样做是违背了苏格拉底所提倡的原则的。

哲学[编辑]苏格拉底教学法[编辑]主条目: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神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

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实在”中,但有些人认识不到自己逻辑上的错误,因此有各种错误的想法。

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念,例如神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指出他们的回答中的漏洞,借此让他们认识的自己逻辑和认识上的错误。

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

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念和这种信念的真实性。

哲学信仰[编辑]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

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

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

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

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知识[编辑]苏格拉底经常说他的智慧是来自于体悟到他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可能认为做坏事是无知所造成的后果,做坏事的人必然没有比他人聪明。

唯一一件苏格拉底经常宣称拥有的知识是对于爱的知识,并以此联系他“对于智慧的热爱”—例如对于哲学的热爱。

他从来没有宣称过他拥有许多智慧,他只不过是比别人更了解到:一个人要追求智慧就必须先热爱智慧本身。

至于苏格拉底是否相信人类(和天神如阿波罗等相对照)真能变的有智慧也有待争议。

他的确曾经区分愚蠢与理想中的知识的差别;另一方面,他也在《会饮篇》(狄奥提玛的演讲)和《理想国》(洞穴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种累积智慧的方式。

在柏拉图记载的《泰阿泰德篇》(150a)中,苏格拉底曾经将自己比作一个真正的媒人(προμνηστικός),以对照一个老鸨(προᾰγωγός)。

这段对话也被色诺芬的《会饮篇》(3.20)记载,不过描述的却是苏格拉底开玩笑称若他当初学习了拉皮条的技艺,必然会替他赚进大笔财产。

身为一个哲学讲师,苏格拉底对听众的回复都是为了使他们对智慧的概念更加透彻,虽然他自己都否认他是一名导师(《申辩篇》)。

他所扮演的角色,在他看来,称之为接生婆(μαῖα)更为恰当。

苏格拉底解释道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理论,但他知道要如何将理论的种子散布给其他人,并能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价值。

或许最重要的,他指出助产士由于年龄过老而无法生育,而从来没有生育的妇女是不可能成为接生婆的;因为一个从没生育过的妇女不可能拥有那样的亲身经验,同时也不能判断何者才是有价值的婴儿、而何者应该将其扔至山腰抛弃。

为了衡量这些因素,接生婆必须同时具备生育的经验和知识。

美德[编辑]苏格拉底相信人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本能,而不是去追求物质的富裕。

他总是鼓励别人注重友谊关系和参与社会的共同体,苏格拉底相信这是使人们共同成长的最好方式。

他的行为也都实践了这些原则:到了最后,尽管他有机会可以逃离雅典,但苏格拉底仍接受了他的死刑判决。

他认为私自逃跑是破坏了他的共同体的决定;而如同以上所述,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无人能够指摘。

苏格拉底教学中的一贯思路认为人类的确拥有某些美德。

这些美德代表了一个人最重要的人品,而之中最居前的则是哲学或智慧的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是所有事物里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最理想的生命是将其一生奉献用于寻找上帝。

真相被隐藏在阴霾处之下,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露出他们所知的竟是如此之少。

”。

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至善,而不是仅仅依据他的“意见”行动;一个人必须了解不变的至善本身。

政治[编辑]苏格拉底相信“理想存在于一个只有智者才能了解的世界”,因此有人主张苏格拉底相信只有哲学家才有这种能力统治其他人。

依据柏拉图的说法,苏格拉底对于政治的特定理念绝非难以理解的。

他公开的反对当时雅典已经长期实行的民主制度。

但不只是雅典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反对所有不符合他哲学中理想国家的政府形式,而雅典政府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雅典由于政治的动乱而经历多次大规模变迁,民主制度最后被军阀三十人僭主集团推翻,领导这个集团的是柏拉图的一名亲戚克里底亚(Critias),他也曾是柏拉图的学生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