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岭头节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
11汉本一班黄明丽 1101105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当地人们称为岭头。
岭头节又称“跳岭头”,“跳大排”“跳大庙”等,因多在野外的岭坡上进行而得名,一般在农历的八到十月间(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左右)举行,是人民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和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
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甚至有的人家把这个节日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一年中人们会举行两次祭拜活动,在春季的祭拜称之为春社,春社一般比价简单。
只是祭拜社王(土地神)以祈求丰收。
秋季的祭拜称之为秋社。
秋社就是我们所说的岭头。
在岭头到来之前,当地人们每家交点份子钱给操办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当地人们称他们为“甲头”,甲头是轮流当的,今年是这几户人家负责,那么下一年就要交到下几户人家手里。
甲头就负责把人们的钱收集起来,然后去买牲口(一般是猪),宰了后拿去祭拜社王(土地神),感谢土地神的眷顾,让庄稼丰收。
用来祭拜的祭品称为社肉。
祭拜之后由甲头把社肉分成等分,分回到每家每户手中。
因为人多,所以每家能分到社肉最多就是一两斤左右,但是只要是交了钱的都会有社肉,不会少了谁家的。
人们把分到的社肉和葱一起煮来吃,一般不放别的调料,听大人说,社肉是带有社王灵气的,放配料会掩盖社肉的灵气。
吃了社肉可以让小孩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老人吃了身体健康,脱灾脱难。
到了岭头当天,每家每户都会为晚上准备丰盛的晚宴。
在晚上还没到来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表演傩戏,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服装等。
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表演傩戏的人,要去到每家每户,进到每家每户的房里,为人们驱赶走不好的东西,祈祷平安。
当扮演角色的人们全都出来之后,家里就要开始放鞭炮。
而人们扮演的傩神又要走进第二家,直到全部走完。
所以,岭头当天都是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
到了晚上是岭头节最热闹的时候。
每家每户都有丰盛的晚宴,然后这家的亲朋好友都会陆续来到,当然亲朋好友也不会空手而来,都会带上一些水果、饼干、糖果,还有自己做的粽子之类的东西来,以表心意。
晚宴都很隆重,但是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家有经济实力就做得很大,就像一场小酒席,有8-10桌人。
有的比较小3-4桌。
整个晚上都是其乐融融的氛围。
然而在晚宴结束的时候,主人家会在客人回家时,送上一些自己包的粽子或者菜肴作为回礼。
所谓礼尚往来。
但是现在的人们,大多没什么时间包粽子,大多都会到街上买些饼干、水果之类代替作为回礼。
在晚宴进行的差不多时,社王庙那边的山坡上有活动也慢慢开始进行了。
这就是“跳岭头”。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
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跳岭头要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
开始跳了之后就一直跳到天明。
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这一套舞是按照农民们的日常生活编出来的。
从早上起床,梳头、洗衣做饭、下地干活、收工、吃晚饭到睡觉,一套舞下来就是一天的生活情景。
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
跳岭头要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
开始跳了之后就一直跳到天明。
当地人为庆祝丰收,还会请有名声的采茶班子过来唱戏。
一般会唱上一个多月,直到岭头节全部结束。
每天晚上都很热闹,大人、小孩、老人们都自己带上小板凳找地方坐下,认真听戏。
而戏得内容多种多样,有笑话、故事、有时候还有演些古代著名戏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等。
人们被戏曲深深吸引。
小孩则主要是想出来玩的,看看演戏的人,买点小吃。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