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的声音空间和二维的画面空间的矛盾
1画面:画面仍保留在二维空间内,通过摄像机机械性创造二维幻象,通过景深、光线、透视达到三维效果。
2.声音:单声道:再现一个点声源
立体声:再现有限的三维空间
环绕声:真正意义的三维声场
3矛盾:环绕声与二维画面相适宜,但因现在仍是二维画面,环绕声最佳座位区不一定就是观众所在的位置,因此矛盾。
二.中国电视剧发展概貌
1958.6.15北京电视台《一口菜饼子》,并确立了电视剧的名称
1978.1外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安娜•卡列尼娜》
1981.2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王扶林(《红楼梦》导演)执导,全局9集
1982.1.4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宣告成立(电视剧理论研究核心—电视艺术)
1984年电视剧发展转折点—不仅在创作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团队活动,而且在对外交流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所突破。
1月中日交流活动在北京、上海、沈阳三地举行,给观众带来了《阿信》《血疑》等17部作品1985.4.29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
1985.5.16北京电视制片厂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80年代初期当代战争剧《高山下的花环》第四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
80年代中期抗战平民剧《四世同堂》
知青题材剧《今夜有暴风雨》
8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剧《篱笆女人和狗》
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
历史剧《末代皇帝》
90年代初期呼唤传统美德的平民剧《渴望》
系列幽默剧《编辑部的故事》
出国潮的涉外剧《北京人在纽约》
三.2004年三大举措
1.颁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在黄金时段19时至21时播放的电视剧中间不得插播广告,广告总量不得超过9分钟
2.对于涉案题材影视剧有了管理措施
3.《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
四.电视剧鉴赏关注点
1.电视剧典型人物的塑造
2.电视剧所讲的故事(叙事)
3.电视剧情节
4.电视剧阐述的意义
5.电视剧的创新
五.电视剧的定义
主要以画面为载体,以人物的语言、行为为主线,以情境为张力构成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结构的叙事艺术。
六.电视剧音乐何以构成叙事
1电影音乐叙事与电视剧音乐叙事的区别
电视剧的音乐只是参与叙事,以画面为主,音乐依附于画面
电影的音乐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对画面的弥补。
2电视剧音乐的视觉具象性
电视剧的电视情节赋予了音乐视觉具象性和语义性
3电视剧音乐的特殊性
纯音乐:创作角度:创作者不受任何体裁的限制,纯粹的个人化行为,纯粹化的线性思维
接受角度: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对音乐的体验受限于接受者的个人兴趣和文化背景
电视剧音乐:非线性思维(或称场性思维):创作者要考虑很多音乐与多元素的关系
场性认同(音乐和画面关系):观众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经验,音乐要与固定审美经验相匹配
音乐结构:灵活多变、时间短、灵活
七.结局的定义
结局是电视剧存在形式的外在体现,它与开端对立,是开端的他物,并彼此互为指向。
八.电视剧语言
1经典蒙太奇与电视剪辑
经典蒙太奇表现:动作连续、连贯性(时间逻辑)
时空(空间逻辑)
剪辑逻辑性—纪录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与声音无关)
语言逻辑规则组接画面(万能的粘合剂)
2电影语言的“电视化”
文学作品的语言转化为影像语言的过程
①故事推进交代—字幕
②重大事件背景—用纪录片、文献片及广播政论,这些纪实风格的场景能够增加本身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③(大)人物—用形声代替法。
以普通人的命运突显整个重大历史事件,留出很大篇幅打造剧中主要人物
3.影视语言与人物形象
①生动而写意,流动而含蓄抓人心魄,激人思考
②不仅善于叙述故事,传达思想,还能营造出一种气氛,目的在传达一种心境
③有张力的诗意空间,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九.日本九十年代偶像剧兴盛的原因
1编剧的大胆实践,扩大了收视范围2.明星效应3精美的试听包装
十.镜头语言的种类
叙述性镜语、描写性镜语、抒情性镜语、喻意性镜语
十一.叙述性镜语
它是完成电视剧框架的建构
十二.抒情性镜语
通过对声音、运动和造型语言的充分调动,表达出蕴含在画面背后的一种赞美
十三、人为形成动态的几种形式
1)摄像机围着固定拍摄对象旋转拍摄;
2)利用室内道具和陪衬的人物的改变来表现动感;
3)利用局部切换的方式表现动感;
4)两条并行叙事线索中的情景轮流在画面上出现
十四、辅助空间
次要情节或叙事的辅线在此完成,是主要人物的次要活动空间,对主要人物的活动进行补充说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