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按】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和魏相持百余日。
八月病死军中。
此后英雄多为他感慨。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初到成都之时。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仍在风雨飘摇之中,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凭吊,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忧时忧国的深情。
此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缅怀诸葛亮所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
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
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
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入友人严武幕府为剑南节度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
儒家仁政思想贯穿杜甫的一生。
“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是其思想基调,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其优秀诗作,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样式,语言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737年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再见面了。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游齐赵时,是杜甫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解闷十二首(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山人。
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政、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的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送别场面生死离别眷恋、悲怆、愤恨、绝望征夫诉苦—抓兵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征夫诉苦—逼租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人民苦难一反常态的社会心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现实主义手法)。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顶针)。
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此时有《月夜》、《春望》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歌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戏为六绝句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48-58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哪一年的春天呢?他把江南的满地落花,酿成一坛酽酽的陈醋。
千年百年后还让我们,心也酸鼻也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战火熄灭了,激情却燃烧了,其实他早就过了激情燃烧的年纪。
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一岁,白发茂盛如洛阳的白牡丹。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战火烧烤过的洛阳,春风吹过,牡丹依然怒放在他的五十一岁的枝头。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
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
诗人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
即便如此,诗人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浩瀚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远景气势宏博。
随即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对比衬托出别样的悲怆。
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
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当是大历四年(769)春作。
使君必岳阳太守,故诗用陈蕃事。
首二登岳阳楼,三四陪裴使君,五六楼前春景,七八自叙行踪。
此虚实相间格也。
一日之间,阴晴迭换,亦见登眺之久,黄生谓可当岳阳楼图是也。
徐穉自方,谢脁比裴。
屈原至江滨,渔父劝其与世推移。
公旅况依人,故不敢违渔父之问而更欲南征。
南征,指潭州。
①阔,与孤相照。
属,当也。
②后汉徐孺子,豫章人。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③谢脁:除秘书丞,未拜,转中书郎,出宜城太守。
④《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⑤《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全五册卷22第1949页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