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生门赏析

罗生门赏析

《罗生门》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说】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具有哲理穿透力的电影导演导演:黑泽明主演:三船敏郎(“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三船敏郎是黑泽明的御用演员。

合作的好就一直合作,这是电影界的一种良好风气,就象吴宇森和周润发、王家卫和梁朝伟、马丁*斯克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等等。

他们的合作使世界电影领域诞生出一部部杰作。

另外晚期的黑泽明同三船敏郎的关系开始不佳,他在八十年代以后导演的《乱》、《八月狂想曲》等电影中不再能看到三船敏郎这位“东方约翰*威恩”的身影。

获奖情况: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黑泽明简介:黑泽明,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著强横和专制独裁。

到了后来则成了“彻头彻尾”的的尊称。

美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由衷表达了对大师的赞叹。

1990年,80高龄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99年。

黑泽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黑泽明拍摄的影片《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

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西方社会不仅认识了日本导演黑泽明,还通过他的影片真正认识了亚洲电影。

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

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他发现有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他拍摄演员从新干线丢出现金的镜头,硬是把该民宅的二楼给拆了。

自传《蛤蟆的油》,写于1978年。

相传在日本的深山中,有一种蛤蟆长的比其他同类更丑,而且还多长出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经常将其放在镜子前或者玻璃箱内,当蛤蟆看到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之一。

老黑自己比喻成蛤蟆,回首往事吓出一身油。

他一生坎坷无数,从书中能感受到的是第一坚持,坚持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追求,第二勤奋,对所有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书籍的阅读和博览,激渴的吸取养分,每天坚持写作和创作。

第三,锻炼,对电影除导演外的行当的全面了解和从事,使其成为工业制作的电影机制中的一个能工巧匠,同时又是一个熟悉兵种,操控全盘的总司令。

第四,敏锐的观察,这包括了对生活,对周围的一切的发现和反思,同时更要会选择。

这其中还包括了发现人才。

第五,虚心求教,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对其电影创作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尊师重道。

黑泽明作品:姿三四郎1943美的寻求1944姿三四郎续集1945踩虎尾的男人(1945年完成被禁演,1952年首映)创造明天的一群1946我於青春无悔1946那个辉煌的星期天1947酩酊天使1948静静的决斗1949野犬1949丑闻1950罗生门(1950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白痴1951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生物的记录1955蜘蛛巢城1957深渊1957战国英豪1958懒夫睡汉1960大镖客1961大剑客1962天国与地狱1963红胡子1965电车狂1970德苏乌扎拉(197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武者(1980坎城影展金棕榈奖)乱1985梦1990八月狂想曲1991一代鲜师1993剧情:《罗生门》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著名“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的《竹林中》,而《罗生门》是芥川的另一部作品。

在风雨交加的罗生门下,卖柴人和行脚僧向打杂的转述着一桩隐晦的罪行以及案发后的一场审问。

武士和他的新娘骑乘穿过森林时,遭到强盗多襄丸的袭击,冲突的结果是武士丧命,他的妻子被强暴。

审问中强盗说词是,他一看见美丽的真砂就打起了主意,将武士骗到山上将其捆绑,之后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真砂。

武士之妻被他的男性魅力所征服,坚持两个男人中必须有一个为她而死,强盗是在一场男人间的公平决斗中(十分激烈,大战23个回合)杀死武士的。

武士的妻子真砂的证词却是,强盗制伏了她的丈夫,之后在他面前强暴了她,她极为悲愤,但是丈夫的眼神却让她绝望,她说:“即使是现在,当我想起他那双眼睛的时候,我全身的血液也会变得冰凉,从他的双眼,我所看的的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冰冷的目光,憎恶的表情。

”强盗离去后,她把自己的短刀递给丈夫,请求丈夫杀死她;而这时自己忽然晕厥,无法解释丈夫的死亡。

女巫作为灵媒提供的死去的武士的说法是:在被强奸之后,妻子竞答应随强盗私奔,还要求强盗杀死武士,强盗震惊于女人的蛇蝎心肠,愤怒地踢倒真砂,并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真砂逃走了,强盗为武士松了绑,把他独自留在树林里,而武士则因为这种种耻辱自杀了,临死前有人取走了插在他胸前的短刀。

樵夫向行脚僧和打杂的承认自己是案发现场的目击者,在他的描述中,强盗强暴真砂后要真砂做自己的妻子,真砂则要求两人决斗,二人觉得不值得为这样的女人搏命,真砂便以激烈言辞刺激二人,讽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男人,终于二人厮杀在了一处,但水平都很差,歪歪倒倒,气喘吁吁,最终,武士死在了刀下。

三人正在罗生门讨论,这时传来弃婴的哭声,打杂的当着樵夫和行脚僧的面剥去了婴儿的衣服。

此事触动了樵夫,他承认自己偷走了插在武士胸口的短刀,然后收养了弃婴。

罗生门的雨渐渐停了,雨过天晴。

影片结构多重视角回溯一个事实——罗生门式结构A、时空结构从时空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B、叙述结构抛开时空,换个角度,可以看到另一种影片的结构,即一个故事和它的四个版本。

茂密的丛林,炎热的季节,一名武士的妻子遭遇强暴,武士被杀。

现在的任务是追查杀人凶手。

这样一件事,完全可以拍一个精彩的福尔摩斯探案,但是编导却选择了一个复杂的叙事,将这一个简单的事件讲了四遍,而且每一遍都不一样。

A—A1-A2-A3-A4,通过这种结构,内容的多义性、模糊性才真正得以体现,是一个形式就是内容甚至决定内容的绝好范例。

影片内蕴与主题1、真相的迷宫在我们的常识里,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只应该有一个客观存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但是《罗生门》却让观众坠入了真相的迷宫,真理的客观性发生了动摇。

武士被杀的经过,几位当事人与目击者的说法完全不一致,扑朔迷离。

……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影片中却有四个关于真相的版本,三个当事人都自称自己是杀人者,具体的杀人工具,强盗与樵夫说是剑,武士与真砂则称用的是匕首。

樵夫作为目击者,理应客观公正,但是他的叙述也是前后矛盾,一方面说是被剑所杀,最后却又承认自己确实顺手拿了武士胸口的匕首。

于是,一个本该简单的案件在众说纷纭之中变得离奇、复杂、迷雾重重,最终失去了客观的本来面目。

人类以语言文本命名世界、认识世界、解读世界,历史存在于语言的叙述中,可是,语言既叙述保存历史,却又选择隐藏遗失历史。

由于叙述者的动机、欲望、价值倾向等不同,客观的事实在被叙述过程中天热带有主观色彩,性质恶劣者就会发生扭曲、变形、黑白颠倒。

正因为如此,对待《罗生门》,我们不必像看侦探电影一样非要弄个水落石出,因为那终究是徒劳的,也不是导演的主旨,我们需要从真相的迷宫中跳出来,寻找别的探讨渠道。

2、谎言与人性恶丛林命案成了离奇迷案,本质上,不是真相、客观真理不存在,而是谎言的迷障遮盖了事实。

剧中三位当事人,用种种谎言美化自己、虚饰自我,同时,贬抑损毁他人。

强奸犯炫耀自己的魅力与武功,夫妻反目,犹如不共戴天之仇敌,人性之恶,之灭绝直叫人脊背冰冷。

几位当事人居然纷纷争当凶手。

人世间有什么东西比承认是凶手更令他们难以面对、更让人害怕呢?换句话说,是什么让他们宁愿当杀人犯也要去获得去换取呢?“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黑泽明语),有人说,这正是日本名族文化中劣根性的表现,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恩·本尼迪克特曾总结说,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以耻感为主要强制力的地方,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甚至向神父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

他反而会感到,只要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不必懊丧,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从这个角度分析,《罗生门》就成了对日本民族劣根性与人性恶的暴露,而这也是当年它在国际上获奖后在国内遭到最猛烈的诟病和攻击的原因。

《罗生门》的主题是世界的,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揭露人性堕落败坏是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给人以极端的压抑和绝望。

(因为对世界绝望,原著作者芥川龙之介年纪轻轻35岁即自杀。

)3、人道主义的胜利与原著相比,电影《罗生门》有两个大的改变:一是增加了罗生门段落,二是补充了樵夫的戏份。

而这两处修改,正是导演黑泽明思想的集中体现。

打杂的——坚定的人性恶信奉者,不仅讥讽嘲笑另两个人的感叹,而且最后还实践了他的人性之恶,抢夺婴儿衣服。

行脚僧——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现实的残酷令他惶恐不安,对人性产生了怀疑。

“这一次,我可能会最终丧失掉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瘟疫、饥荒、火灾、战争都要糟糕。

”“多亏了你,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

”一度怀疑、心灰意冷、绝望,但最后还是恢复了信任和希望。

樵夫——一个真实的人,游走于黑暗与光明之间。

最终抱养弃婴,体现了人性从黑暗重新回到光明,人性恢复,人道主义最终获得胜利。

罗生门下的人性与道德评判,樵夫的设置与变化,光明而温暖的尾巴,都较为明确地表达了导演对人性对人道主义的乐观和信心。

通过电影《罗生门》,黑泽明告诉观众:人世间确实存在着自私自利泯灭人性的严酷现实,但是,与之相对,人道主义也是永恒的,人终究是可以相信的。

补充:“罗生门”的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如“伊能静黄维德,娱乐圈中罗生门”、“车祸罗生门”、“贾静雯婚变进入罗生门”等。

影像技巧与表现手段1、简化原则例如:纠察使署。

场面布置、人物调度、镜头处理等方面都贯穿着简化简洁的美学原则。

干净利落,意味隽永。

构图:空旷,背景干净,高远的天空,一道围墙,空无一物的院子,阳光投下的阴暗区域,像个布景简洁的舞台。

机位:设定在法官的位置,而法官始终没有出席,是个不在场的在场。

当事人的陈述,就是对着法官,对着观众的陈述。

他们的撒谎,就是对着全人类的撒谎。

2、经典的摄影为了体现著中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黑泽明将重头戏放在森林里,使之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罪恶的发源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