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剂型与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剂型与临床合理用药


呼吸系统
鼻腔呼吸不畅 嗓子干燥 气短(心得安) 呼吸变慢
神经系统
困倦 兴奋
消化系统
腹泻 便秘 口腔溃疡 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 异常的腹部绞痛
2.合理用药的原则
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1).合理用药首先强调的是用药的安全性 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 药理、生理作用,使之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 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 所谓“是药三分毒”,提醒人们注意药物有害 的一面。
2)降低毒性 ①异烟肼与维生素B6合用可减少异烟肼 引起的神经系统毒性 ②氨茶碱与镇静催眠药合用以减少氨茶碱 的中枢兴奋作用. ③抗癌方面,用大量甲氨喋呤可增强疗效, 加用醛氢叶酸时以减轻其骨髓抑制作用.
3)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结核菌对单药治疗时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 药则可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如异烟肼+链 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
液体药物
液体药物的多种用途 外用于皮肤 用于眼睛、耳朵、鼻子、喉咙 内服药液 使用方法 阅读标签、了解使用方法 混悬液 用于皮肤
滴鼻剂与喷鼻剂
滴鼻剂 方法: 头后仰,向鼻中滴入规定数量的药液 ,保持头 后仰5~10秒。 喷鼻剂 头不后仰,将喷嘴插入鼻子,按压喷雾器的同 时,吸气。在抽出喷雾器之前,要始终按压喷 雾器。 注意事项 连续使用不要多于2~3天,长期使用注意容器污 染。
•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称 为量反应,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舒缩 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 性表示称为质反应,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 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 本以阳性率表示。用累加阳性率对数剂量 (或浓度)作图也呈典型对称S型量效曲 线。
意义 •全球药害严重,资源浪费,经济负担加 重呼吁合理用药 •大众的身心健康是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问 题,各国政府十分关注 强调合理用药可以提高国民身心素质,改 善生活质量,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应遵循的合理用药原则
怎样才算合理用药现尚缺一具体标准,对 某一疾病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由于药 物的有限性,即品种有限及疗效有限,和 疾病的无限性,即疾病种类无限及严重度 无限,因此不能简单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 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理论上说合 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而避免 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增强疗效 ①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妨碍细 菌胞壁合成,增加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菌胞内,增强 杀菌作用. ②棒酸+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抑制β-内酰胺酶,使 羟氨苄青霉素对耐药株仍有效 ③氟尿嘧啶+醛氢叶酸,增加药物与TMPS酶的结 合,增强抗癌效果 ④高血压治疗中,长期应用长压定,二氮嗪等降压 药可产生水钠潴留,降压作用减弱,伍用利尿药可 增强降压药的治疗效果 ⑤急性哮喘时,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与茶碱类 合用具相加的疗效.
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下述规律: 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称 为最小有效浓度 . ②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也增强. ③效应的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有一定的限 度,这个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继续增 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 ④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此处曲线斜率 最大,对于剂量变化的反应最灵敏,可用以 代表药物的效价或作为药物间效价强度的 比较.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实现有效药物治 疗提供了可能性, ●人们已经提出并在逐步开展“个体化给药”方 案;从“基因”作为切入口,制定不同的给药 剂量、给药时间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合理用药 提供了保障。 3)经济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个国家都十 分重视 药物治疗的经济指标是合理用药的又一个重要物
明确诊断: 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症还要排除禁忌症 . 要求医师对药物要有全面的了解,特别对药 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要全面掌握. 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只有40%左右.对发热 者,明知是病毒性感染,大多使用抗生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把皮质激素当作皮质激素一般解热镇 痛或消炎药用;用激素促进食欲增加体重, 导致感染加重;诱致结核病灶活动而发生大 咯血. 小儿肺炎:使用该药,导致呼吸道菌群失调, 降低抵抗能力,增加治疗的困难. 皮质激素只限于重危患者作为综合治疗的 组成部分,并在有效抗菌药物的基础上使用.
阅读处方及核对药物 核对标签 正确的服用方法、服药的次数及剂量
贮存药物
药物应保存在原始包装中,其原因 1.防止丧失疗效; 2.防止混淆; 3.标签不能撕掉。
保存方式 1 室温、避免阳光直射 2 冷藏 注意的事项 温度、湿度 药品必须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
正确用药
对老年人 降低初始剂量 选择同类药物中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对婴儿和儿童
药物剂型与临床合理用药
沈 琦 交通大学药学院
概述
合理用药的意义
拿到处方后须注意的问题 药物名称、治疗的疾病 服药时间及方式 服药期间,是否应该避免其它药物、食物、饮料 或活动 是否会发生副作用?如何应对?
剂型的正确使用
剂型的概念 为保证获得好的疗效,必须了解所用药物情况 1.拿处方取药: 了解方中药物治疗的疾病、用药方案、贮存 防止副作用发生的注意事项 限制饮食、饮酒 那些副作用预知要发生
临床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 用药,严格按照药品的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 否则产生不安全现象。 例如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使用降 糖药的同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时则会出现 低血糖; 又如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如果同时服用 500mg阿斯匹林,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将增加 3~5倍。
第一,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物的开发 和使用,可以有序地控制药物资源利用,减少 药物资源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更持久地服 务于人类; 第二,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增量成本— 效果、成本鉴定;治疗与预后;药物的不良反 应等 几个方面,药物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成 果,最终能够找到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实现“少花钱,治好病”的目标; 第三,强调用药经济性是指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 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即以尽可能少的药费 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 医疗卫生资源,减轻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明确联合用药的目的
• 联合用药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并用,以达到 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目的。联合用药,已 成为临床用药的一个重要趋势。 •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因此,在联 合用药时,应充分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尽量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避免具有拮抗 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在抗菌素应用时,应将杀 菌类的药物联合应用,而不应将抑菌药与杀菌联合应用, 否则,将适得其反。反而降低了抗菌效果。所以,在联 合用药中,必须分析药物的相互作用,要按药物的作用 规律和性质进行合理选配,才能真正起到协同作用,提 高疗效。
滴耳剂
使用方法 头侧向一边----患耳朝上---抓住耳垂拉向 后上方,耳道变直------滴管吸满药液,滴 入规定滴数的药物。 注意事项 避免滴管污染
滴眼剂和眼膏剂
使用方法 拇指和食指将眼睑下拉,形成小囊---滴管靠近 眼睑---挤出药液到此小囊---闭上眼睛---用一手 指按压鼻侧眼角1~2分钟。 注意 避免污染药液 使用眼药膏时,挤出眼膏成线状,置入小囊中, 使眼膏在眼中分散均匀。 保证使用的药水、软膏为眼用制剂。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 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90年代,美国因药物反应而住院者占住院 总人数的近30%,其中约有6%死亡。英国, 每8个住院患者中,至少有一个是因为错 误用药或药物本身问题所致,此现象仍在 蔓延。据剑桥大学教授约翰.伯特非尔得 医生估计,英国各地因医生开错药而丧生 的患者,每年达6000余人。。
直肠栓
用途 用于释放各类型药品,如用作轻泻药、安 眠药、安定药或缓解瘙痒、肿胀的制剂 方法 无论因何原因,都应用同一方式插入。 天气炎热时,可将栓剂放入冰箱。 给药后,一小时内不要大便。
舌下片剂
特点 使用方法 将药片置于舌下,吞咽之前,尽可能在舌 下长时间保留唾液以帮助药片溶解。 注意 溶解过程中,不要吸烟,进食等
充分考虑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 素,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药物因素及机体因素. 1)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 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 浓度-效应关系。用效应强弱为纵座标、药物浓 度为横座标作图得直方双曲线。如将药物浓度 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典型的对称S型曲线,这就 是通常所讲的量效曲线。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道,发展中国家住 院患者中约5%是由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入院,在 住院中又有10~20%的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由 此推算,我国近年来至少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 反应而入院,其中,50万人为严重反应,19.2万 人因此致死。1987年,我国死于19种主要传染 病总计1.64万人,为药品不良反应致死人数的1/11。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对人类的生存已经构成了严重 的威胁。因此不难看出,强调合理用药是全人 类的共同愿望,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
透皮吸收贴剂
特点 使用方法 选择无毛发或刮净毛发的皮肤,但要避开 伤口。 部位:不进行剧烈运动的部位,如胸部或 上臂。 及时更换新的贴膜,保证给药的连续性。
药物副作用
定义 分类 具有明显症状的 经化验才能检测出来的 按副作用发生的部位
循环系统
心率加快或减慢 水肿 血压
4)适当性 用药适当表现在给药过程的各个环节,是 指对确定的用药对象做出准确诊断并拟定出治 疗目的后, • 正确选择药物、 • 制定恰当的剂量、 • 实施适宜的给药途径、 • 确定单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 •拟订适当的联合用药、 • 制定适当的治疗天数和治疗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