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

探寻诗歌的意象之美【摘要】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

不管明月、春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

本文选取了三个意象:春意盎然,青春草地,蕙月馨荷,并做了一一的论述。

认为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对生活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思想和情感与万物交融后的升华,让你回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意象美【作者简介】张严心(1977年5月),女(汉族),北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北京100029)诗歌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读者对于意象的诉诸。

“意象”为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

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熔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人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人象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视觉具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美是诗中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结晶,而徐志摩恰恰是一位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美的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

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体现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

诗人郑敏说:“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意象之于诗歌,如情节之于戏剧和小说,“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也是富于诱惑力的期待结构。

诗人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读者则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验此中情智。

通过天空意象群这扇独特的窗口,希望我们能够窥探出徐志摩这位天才诗人的功夫密笈。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认为,意象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多元意义的载体,是实际事物的具体形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想象力对真理的投射。

可以说,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本身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从意象的来源,到意象的营造,再到意象的呈现,都是徐志摩创作个性、人生经历、审美追求及文学素养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星星是以它的亮赢得了徐志摩的青睐,那么月亮则是以它的美让徐志摩难以忘怀。

月亮的美是最让人心动的,自从嫦娥奔月的故事诞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寂寥的月宫里居住着美丽的嫦娥。

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对月一往情深。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地由亏而盈,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圆满的一种祈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不外乎都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但徐志摩视野里的月更多的侧重于它的美,是对美的一种呈现和欣赏,更纯真,也更深刻。

“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她那样玲珑,那样美,/水底的鱼儿也得醉!”“秋月的美满,/熏暖了飘心冷眼,”“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徐志摩毫不吝啬地用他最美的笔墨来描画他心目中的美入——月亮。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徐志摩写月的诗:望月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一一轮惺松的不整的光华:象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这使我想起你,我爱,当初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但如今,正如蓝天里明月,你已升起在幸福的前峰,。

洒光辉照亮地面的坎坷!这首《望月》,借用“月”的意象将主体不屈抗争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一扫过去月意象的纤弱悲情。

全诗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是点明意象,开头一个“月”字就点出了物象,即月亮。

但在对具体物象月亮的描写中,不像过去侧重于对月亮形状、颜色、大小等外在特征的描绘,将其喻为“银钩”“玉弓”“金轮”“玉镜~‘银盘”等,而是通过“望”这一独特的视角,侧重于对月亮升起过程的描绘。

在这一过程中,又寄寓了主体强烈的情感,一个动词“挣”的运用就将月亮不畏峻岩、坚守贞洁的抗争精神突显了出来,“月”不再是一个存在于天空的直观的死板的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成为了一个存在于人的内心的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表情达意之象。

诗的第二节望月怀人,由眼前景通过想象返回到过往的经历,从物到人,由意象到主体,更加侧重于主体情感的阐发。

“恶运的利齿”“坎坷”见出现实的残酷,“捱”表达了抗争的勇敢与坚忍,“升起”“洒”表达出胜利后的欣喜与满足。

本诗中的物象与主体同病相怜,“月亮”像“你”,“你”像“月亮”,它们共同的遭遇使意象与主体具有了相同的惊恐到幸福的情感特征。

这首《两地相思》和前面的《望月》结构相似,意象相同。

既继承了中国古诗对月怀入的传统情怀,又情感的表达上有所创新。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他”对“她”的思念,即男性对女性的思念;第二部分是“她”对“他”的思念,即女性对男性的思念,两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即“两地相思”,与诗题相对应。

这首诗乍一看有“千里共婵娟”的感觉,像传统的睹物思人,见月怀人一类的诗歌,如张若虚那样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或苏轼那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细细品味,却有所不同。

这首诗更像是把月当作知己,和知己当面谈心,互诉衷肠,将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真真切切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毫无虚假隐匿之心。

而传统的咏月诗虽借月寄情,但感情的表达非常隐含,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一些情感的影子。

传统古诗抒发的大多是泛泛的相思之情,而徐诗抒发的却是具体的个人感情,所以,此诗的情感要热烈,集中,大胆很多。

这也是现代诗相对于古诗的重要不同,更注重主体情感的直接抒发。

徐志摩的天空意象群,在意象营造时采用的主体化和情感化的两种方式其实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高度的主体化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强烈的情感化才能体现高度的主体性,最终形成意象与主体合一的美学效果。

但是这又和传统诗歌意象的“物我相融”有所区别,传统的意象更侧重于人的“物化”,而徐诗则更注重的是物的“人化”。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具体元件。

一首诗,往往不只有一个意象,那么要想使一首诗成为好诗,就必须对意象进行组合,然后再呈现出来。

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书中指出:“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

”@朱自清曾经评价李金发的诗歌意象像一粒粒的“珍珠”,但是缺少将“珍珠”连接起来的“串儿”,致使诗意晦涩。

也就是指其诗歌意象任意堆砌,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具体元件。

一首诗,往往不只有一个意象,那么要想使一首诗成为好诗,就必须对意象进行组合,然后再呈现出来。

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书中指出:“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

”@朱自清曾经评价李金发的诗歌意象像一粒粒的“珍珠”,但是缺少将“珍珠”连接起来的“串儿”,致使诗意晦涩。

也就是指其诗歌意象任意堆砌,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月”意象出现的很多,大体也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作为主体意象,如<望月》、《秋月》、《两个月亮》、《秋月呀》、《两地相思》等等;另一类是作为辅助意象,如《月下雷锋影片》、<月下待杜鹃不来》、<月夜听琴》等等。

第一类诗作中,“月”意象常和“她”一起出现,如《两个月亮》“我望见两个月亮:/一般的样,不同的相”“一轮完美的明月,/又况是永不残缺!/X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望月》“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望她从峻岩的山肩挣起/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

在这些诗中,诗人突破传统从外形上寄寓月意象的圆满与残缺的含义,而是将“月”与“她”联系在一起,分不清何为“月”,何为“她”,“月”即是“她”,“她”即是“月”,诗人所赋予月亮的是丰富的内在品格及精神内涵。

在《秋月》一诗中,主体意象是“秋月”,诗人先写“秋月”的美丽“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_/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然后写“月色”的无处不在“它展开在道路上,/'B飘闪在水面上,/它沉浸在/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水底,/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最后写它的力最的强大“解化’的伟大/在一切纤微的深处/展开了/婴儿的微笑!”此时的“秋月”,深沉而含蓄,它所寄寓的是在死生之间的逆差与和谐里追寻生与死的意义的爱。

第二类诗作,诗人常为诗作设置一个“月下”“月夜”的背景。

在《月下雷锋影片》中,“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_/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月色的笼罩像一层薄纱,将现实掩盖,使梦境突显,使诗歌具有了梦幻般的效果。

在《月下待杜鹃不来》中,“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月儿,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样,是诗人孤独时的伴儿,任由诗人将心中的怨曲倾吐。

诗歌的创作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和凝练。

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不会将感情直接抒发,也不会将思想直接流露,而是言此意彼,借景来抒情,托物以言志。

这里的“景”和“物”就是意象中的“象”,它指的是客观的物象和现象;借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中得“意”,它指的是主观的意念和情意。

因此,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智慧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读者只有在领悟诗歌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核心的传承,它连接着古人和今人,贯穿着历史和未来。

不管明月、春天、荷花、蜡烛、青山、绿水还是鸟啼、虫吟,中国人在时光中感悟,或喜、或悲、或愁、或苦,这些意象正是能够让我们将这些感情托付的一个又一个载体,神之于心,驰之以文。

意象之一:春意盎然什么是春天呢?春天是人们心中最美丽的憧憬,充满着生命的希望和色彩。

这是韩愈眼中的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润如酥的小雨,朦胧远望的草地,摇漾如烟的柳丝组成了一幅早春的风景图,这些意象,形成了串串的光影,缭绕在心头。

白居易在67岁暮年时写出的江南的春天:《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里的花儿红得比火还要艳,那里的水绿得比蓝还要浓,明艳鲜亮的色彩,蓬勃新鲜;浓浓热烈的春意,充满所在。

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相逢过的春天,这些意象一点一点地唤醒这我们对春天的回忆,点燃着我们对春的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