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分享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分享

大家可能觉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名字很奇怪,为什么作者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呢?这个问题,我们后边再说,先和大家分享一段这本书里的一段对话:
小明和大毛是一对很好的朋友,有一天
小明对大毛说:我需要一个电钻
大毛问:为什么?
我想在墙上打个洞
为什么?
我想把一幅画挂在墙上
为什么?
因为这面墙太空旷了,看着不舒服
为什么?
因为太空旷就没有家的感觉,不够温馨
为什么?
你烦不烦啊。

大家听完这段对话,有什么感想?
电钻其实并不是小明真正的需求,他的真实需求只是想让家里看起来更温馨,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可以给出很多产品来满足小明,比如卖他一套实施方案,带着电钻、油画,上门安装;比如用背面有强力胶的钩子挂画,;比如直接把画粘到墙上;比如直接在墙上画,并且让小明自己画;再比如放一组书架在那里。

经过我们的分析得到的解决方案,比起小明说的,可能更省钱、省时间、更温馨等。

当然这些并不是我分析出来,而是对话中的大毛,为什么大毛会通过不停的追问为什么,从而挖掘出小明内心的真实需求呢?如果换做是我们,会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呢?其实案例中的大毛就是用了产品经理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的。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就是和产品经理有关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的作者苏杰,是一名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普通员工,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这本书不是手册、不是工具书、也不是大全,只是苏杰在这几年成长路上的心得体会,特别通俗易懂,做产品的人,会有切身的体会,即使不做产品的朋友我觉得也可以学习下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的目录是按苏杰成长顺序做的,大概分了需求、项目、团队、战略、修养这几个板块来介绍苏杰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只和大家聊一下我比较感兴趣的需求这一章。

人活在这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那是因为生活中存在太多的问题,而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人们就会很自然的产生“减少或者消除这个差距”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需求。

就像是我们前边的对话里小明的需求一样。

(Ps—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案例中小明的需求实际为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
那么怎么样才能满足需求呢??
一般来说,满足需求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改变现状二、降低理想三、转移需求
我用实例来来具体解释下,这三种方式。

举一个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吧,咱们这座大厦的电梯问题,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上下楼是最困难的时候了,有时候得等十来分钟也是很常见的吧,如果有很多人对这个抱怨,向物业投诉,要求解决,而在座的各位,就是这座大厦的物业负责人,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这就可以说是一个需求,那么我们要如何满足这个需求呢?
第一种就是改变现状,是我们最常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比如说增加电梯数目,或者加快地体运行速度,但成本太高。

第二种,降低理想,不要忽视精神的力量,什么打预防针、丑化说在前边,这类的句子想必大家都经常听到,而在这里呢,我们可以对用户说,咱们这里等十分钟,隔壁的大厦要等半个小时呢~~~这样确实可以降低抱怨,但是,对物业公司本身的信誉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第三种就是转移需求,因为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引导用户去关注其他事物,他就会觉得这个差距没那么可憎了,我们也可以说,人的行为是需求驱动的,想改变人的行为,可以寻找更强烈的需求展现给他,而让他不在纠结于原来的需求,比方说电梯门上提一些锻炼身体的公益广告,至于内容么,可以是一些爬楼有益身体健康等等。

部分用户走楼梯去餐厅了,但是刚吃过饭怎么办呢?咱们六楼还好,要是十几层怎么办呢,可以这样,在电梯门旁边安装一面镜子,让等待的人可以整理下仪表,或者搔首弄姿一番,不至于那么无聊~~~,其实目前现在电梯门口的显示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转移大家注意力的方式,不过我想他的目的更多的是广告~~~
通过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满足用户的需求,不一定是要直接改变现状,而是更应该多思考、想想是否有什么更巧妙的方式解决。

当然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轻松一些,跟着感觉走好了,要不然就太理性、太累了。

我记得圣经里有段话说非常好:“请赐予我力量,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不能接受的,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好了,需求这块,就说这么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下这本书。

另外在战略一章提到的smart原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SMART含有漂亮的、整齐的、伶俐的、轻快的等意思,但是在这里是几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概念之一,是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有利于我们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

Smart 原则在很多地方都会应用的到,最典型应该是绩效考核了。

S 代表具体(Specific):[spi'sifik]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比如说我想学习,就不是很明确,学习分很多种,比如学习什么?英语,数学,seo?)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meʒərəbəl],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比如提高某个关键词排名,就没法度量,可以改成将某个关键词提高至百度自然搜索第一页)
A 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ə'teinəbl]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 代表现实性(Realistic),:[riə'listik]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绩效指标是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
T 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ps-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该书于1954年出版。

根据Drucker的说法,管理人员一定要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 Trap),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

MBO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企业战略规划不能仅由几个高管来执行,所有管理人员都应该参与进来,这将更有利于战略的执行。

另一个相关概念是,企业要设计有一个完整的绩效系统,它将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作。

由此,可以将目标管理视为Value Based Management(价值管理)的前身。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这里边的很多想法,很多思路并不是只有产品经理才用的到的,我们了解了需求、了解了smart原则,习惯了产品经理似的的那种思维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产品,通过需求分析、运用smart原则,制定一个规划,换句话说,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时候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