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部分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第9章)解析

第3部分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第9章)解析


基于教学设计的课堂演示软件评价表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 计的方法与步骤(仅供参考)
!、需求分析 2. 教学目标分析(任务分析) 3.情境创设 4.信息资源设计 5.自主学习设计 6.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7.学习评价设计(效果评价设计、强化 练习设计??)

三、设计(过程)实例:
(三)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教学为指导, 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设计 应用层次目标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
(四)公共教育技术课“教学设计”应用层次教学方法: (思考:如何评价)
学习资源 (教法调研) 协作学习 (观摩评议)
抛锚 设计任务
自主设计 教学方案
自主制作 课件
鼓励学习者检验和积累各种不同 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采用目标自由的过程评价 支持学习者进行反思 发挥现代媒体因素的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流派
折中派——认知弹性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认知弹性理论 Congitive flexicibility throry

误区:




持技术本位观的住处技术整合,也就是教师“为 了技术而技术”或者“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评价“整合课”时,一味或过多关注技术应用 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 人为割裂课程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培养之间的 内在联系 学科教师投入太多精力开发一次性的低水平的重 复课件,忽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忽视对网上大量开放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利用 。。。。。。。。。
第三部分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多种学习理论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案例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该如何施 行、推广?
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 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 核心来进行整合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 实现课程整全的必要前提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 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确定项目目标:参照原教学总目标 的基础上,确定新教学目标:
1、智慧技能 1)领会层次:使学生能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 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应用层次: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教学设计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 的理论问题和教学实际问题 多种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活动 基于计算机等媒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 2、 认知策略:使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信息 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技能:培养学生将教学设计方法运 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愿望 问题解决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
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或模式
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交织在一起
设计成果案例:WebQuest《教学设计
应用模式调研》的教学活动过程及策 略
一个建构主义教学改革实例
设计项目:基于计算机的公共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 学方案 (一)教学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求分析结果) 1、教学方法不适合应用层次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不适应我国学校CAI的发展需求 3、 学习者不适应教学要求 4、教学手段落伍 5、办学条件不足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认知学徒 式、协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该如何施 行、推广?(实施策略)
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 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 核心来进行整合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 实现课程整全的必要前提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 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最初试图与 记忆生成联系
感觉信息
选择性注意
c
与长时记忆中 已有经验的对 照作为试验
c
e
不成功的建构 再作努力与记 忆生成联系 与感觉经验 对照做试验
主动地建构意义 (实验性的)
f g
意义的理解
成功的建构
d
D.H.Jonassen




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 支持学习者发掘或形成问题 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援助
演示课件 并评价
总结和评价 教学方案设计
辅助工具 (教学设计系列表格)
学习环境 (信息资源、工具)
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 (图中虚线框为学习支持因素)
课件评价
(五)课件设计要点及评价量表
评 价 项 目 优 良 中 差 权重 0.1 0.1 0.2 0.2 0.1 0.1 0.1 0.1 总分 1、 课件结构体现导入、授课主体、•总结与练习等教学环节 2、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新旧知识联系 3、授课主体包含主要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逻辑清晰 4、授课内容、方法与学生认知阶段相当,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5、练习题紧扣教学目标,示范性好、启发思维、有重点 6、课堂小结的设计简明扼要,概括一节课的结构重点 7、信息的呈现直观明了、强调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用户界面友好(课件易于操作) 还有什么意见 , 请写在下面:


支架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 袋动物?” 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

最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组织策略
2)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类似于基于问题的教学、实例式教学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例: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协作
长时记忆
表象、各种事 件、各种命题和 各种技能存储
短时记忆
意识、认知过程 — 言词的、空间 的
感觉到 的经验 b
生 成 学 习 过 程 模 型
a
长时记忆中影响 知觉和注意的各 方面信息以及以 特殊方式加工信 息的倾向
注意
持续的注意
有关的记 忆存储 归类进入 记忆
图: “鱼牛”的童话
“鱼牛”形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 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 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 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 中自行建构的 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 习的帮助者。因而“学习是意义建构的 过程”
第二小节

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 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 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 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 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 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与建构主义学习环 境下的教学设计相通
辨证地看待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各种理论的互为补充 建构主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之一

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催
化剂、必要条件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案例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
1)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最邻近发展区”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重表征并鼓励学习者自 身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 十分重视跨学科背景下的开放性、真实性、复 杂性、可视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并由此鼓励学 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与建构 教学设计应注意构建由概念与案例交织组成的 “十字形”,以保证知识的高度概括性与具体 性的结合,以增强知识的弹性与迁移性 教学应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解决 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源不是分割的,而应是高 度联系的知识整体。 相关的技术是认知弹性超文本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源于认知灵活性理论 概念与案例的“十字交叉法”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 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 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 与理解,

教学环节(例:克隆问题 的学习)
呈现基本情境 随机进入教学(围绕核心问题进行 多维案例与情境的设计)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
克服行为主义“机械论”、“还原论”的 弊端 认知结构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相对于客观主义 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鱼牛”)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 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 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 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 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 还有…..”。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 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 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 草,……(见图)。
斯皮罗等于1990年 低级学习(良构领域)——高级学习(非 良构领域) 客观主义————————建构主义

客 观 主 义
建 构 主 义
对于非良构知识
应以多种观点呈现信息,并利用能提供多 种方法、不同范例,促使学习者对非良构 知识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实现多元表征, 培养其认知灵活性、促进迁移 概念与案例构成的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 交叉”形状(“criss - crissing” of conceptual and case landscape) 提出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