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A卷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仁
依礼而行,谓之仁。
仁也可以分两面来说。
客观说:仁是依于礼的规范而行为的意思。
2、道
从小己里面寻求最高的伦理法则,必施用反省方法以观察内心。
反省的结果,发现与自然为一体的全体主义的抽象的原理,叫做道。
3、敬天保民
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要敬从天命,怀保小民。
周公认为做到敬天保民需要做到:①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②体察民情。
③要慎用刑罚。
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商周
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4、仁政
善推其所为,就是仁政。
善推其所为,即举斯心加诸彼。
庄严之,即是忠
恕。
忠恕乃主观意义的仁,这种政就是仁政。
5、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6、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
转移。
7、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
主要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8、知行合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