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课题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中卫市第八小学袁和顺(2011-2012第二学期)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外训练等几方面,其质量高低表现为:是否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等。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每位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良好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备课是教师天天做的一件事,正因为要天天做,我们就会觉得有些厌烦,甚至感觉到是一种负担,也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通常的做法是抄袭、敷衍为主,以完成任务应付检查为目的。
导致40分钟的课堂教学毫无章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备课或者没有掌握备课的要领所致。
我认为应该从五方面加强备课。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的落实和体现。
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
如:投掷教学。
如果单纯地教,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教师也会觉得很累,运用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单一。
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投掷与竞技运动的投掷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会深受学生的喜欢。
这种“从生活体育走向竞技体育”的教学思路就是对当前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它与以往的.“竞技体育”教学思路是有区别的。
而这种区别直接影响到教师备课的思路、教学方法的选择。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教材都不是拿出来就能用的,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教材“快速跑”也要经过加工和分析,只有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学生的需要。
比如“快速跑”教学。
如果按照竞技运动从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的顺序进行教学,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因为教学与训练不同,我们的学生不是运动员。
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将其加工改造:低年级教学以强调跑的直线性、摆臂的方法等技术为主;高年级教学主要强调反应快、起动快、第一步落地快的技术。
经过这样的加工改造,即抓住了“快速跑”的本质又把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学生的喜爱。
另外,教师还要明确同一教材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程度是不同的。
教师只有合理把握同一教材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比如前滚翻教学,低年级强调的是团身滚动的圆滑性和顺序性;中年级强调连续性和直线性;高年级强调滚翻的规范性和应用性。
其次,对于一个教材,教师要懂得合理的拆分。
在一个单元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有所区分的,一般的拆分方法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如:前滚翻教学。
前滚翻动作的重点是依次滚动团身紧,难点是直线滚动成蹲撑。
我们在拆分的时候应注意:第一课的重点是滚动圆滑,难点团身紧;第二课的重点是依次滚动,难点蹬地支撑;第三课的重点是蹬地支撑,难点直线滚动;第四课的重点是依次滚动团身紧,难点是直线滚动成蹲撑。
通过这样一个拆分,我们就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重难点逐一化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备教师。
3.教材确定后,教师要自问一下,自己对这个教材了解的多少,能否进行示范演示或能否讲解透彻。
备课中教师要努力克服自身弱点,尽早打算,以弥补自身不足。
如前后滚翻教学,教师示范做不了,那就要想办法培养小干部代替自己的示范;然后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对于一个自己比较陌生的教材,一定要事先查阅资料。
如跨越式跳高教材的过杆技术:两腿依次摆动,摆动腿内旋下压。
这一点教师要事先了解,因为摆动腿内旋下压技术从外表上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通过讲解学生才能明白。
因此,教师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容地面对学生,才能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对教材了解的越深,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就越多。
4、备学生。
世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同一教案未必适合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
我们知道,由于班主任老师的不同,班级管理方式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班级风格,这种班级间的差异性是必然的、现实的。
因此,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如对于相对“稳重”的班级而言,教学中应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情绪;对于相对“活泼”的班级而言,教学中就应减少游戏、比赛的教学形式,适当控制学生的情绪。
只有达到以身体发展为支点,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积极性之间的平衡,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是作为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只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健康成长!(修改到此)5、运用“情”与“知”两条线,将教师、教材、学生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备课。
这两条线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情”是指备课中能吸引学生的因素,如场地器材的使用、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新颖等,它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的诱因。
而“知”是指在“情”的刺激、吸引下,促使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知识的迁移或者形成主动获得知识的内部动力。
如三年级急行跳远基本部分教学实录:师:我们以横排为单位,将小垫子连起来,想一想它像什么?生:将小垫子连起来,像一座桥。
师:我们在桥上跑一跑好吗?生:好!师:设计情境,这是一座独木桥,任何同学不能掉到河里,看谁跑得快!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跑过独木桥练习。
每人在桥上跑4次。
师:现在出现情况了,独木桥断开了,你们能通过吗?生:能!跑动中跳跃一定宽度的“断桥”。
每人尝试4次。
师:独木桥断裂的宽度逐渐加大,你们能通过吗?生:尝试、表演。
每组2人表演展示。
师:表扬、鼓励,你们真勇敢。
师: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通过的,要想通过距离更长的“断桥”应该怎样做才可以?生:回答。
跑动中一定要单脚起跳,而且跑的速度要快才行。
师:补充,还用掌握起跳的时机和适当的起跳位置。
教师示范。
生:反复练习,尝试体会。
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不同断裂程度的桥通过。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进行练习。
在这节课里就贯穿两条主线“情”与“知”。
其中“情”体现在器材的巧妙运用。
其一,小垫子属于技巧类教材的学习用具,把它移到田径类教材学习中学生就会感到新奇;其二,在小垫子上进行跑和跳,满足了学生用小垫子的欲.望;其三,由于教师合理设置跑桥和跳过断桥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符合学生善于表现、展示、乐于挑战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四,学生在跑桥和跳过断桥的体验尝试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性因素,体现了“情”的主线。
而“知”的体现在于,学生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由于好胜心理的影响,又急于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就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学生的需要与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相符合,自然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从而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知识掌握印象深刻、牢固。
我们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备课当中一定要注意“情”与“知”两条线的发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情”与“知”二者不是附属的关系,也不是主次的关系,而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如同搓绳一样,一根麻绳的拉力远不及两根缠绕在一起麻绳的拉力。
而“情”与“知”正向两根缠绕在一起的麻绳一样贯穿在全课之中,将“教”与“学”“师”与“生”串联成一体,才能彰显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中,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时,心理上就亲近,学生进行学习是主动的,与教师的配合是积极的;反之,心理上就疏远,学生学习则是一种形式主义,不是真正地想学、爱学、自觉积极的学。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1、关心、爱护学生,以情动人热爱学生是产生感情的催化剂,首先,表现在教师应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其次,寓严于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信任学生;第三,要出自内心地关怀学生,像慈母一般地爱护学生,即使对差生也总是满腔热情地教育鼓励,作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那么,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把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教师所教的体育课上去,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学习。
2、发挥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师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威望与信誉,成为学生的楷模,使师生关系出现亲密的、积极的状态。
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讲解示范这一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另外也是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素质的.最佳时机。
示范讲解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自身专业化的体现,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羡慕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心里就会形成威望和地位。
一旦形成这种威望和地位,学生就会愿意接受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
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在单元学习之后,我利用室内课介绍跳高运动的发展历史,一是让学生了解跳高这项运动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理性认识;二是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体育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认识体育,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会在学生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经验教学法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提高人投、跳、跑、如走、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攀登、爬越、平衡等方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都是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本能,这些能力也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运动经验。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的健身、休闲运动走进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宣传等等,也会产生一定的运动经验和感官经验。
将这些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跳单双圈教学中,我将生活中的踏石过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学情境是我们今天要通过一定长度的小河;学习任务是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通过。
组织1:自然分组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讨论、研究、尝试如何利用现有器材,选择合理的方式通过小河。
这种练习形式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单双脚跳跃的方法。
组织2:按能力分组,用最少的器材通过一定宽度的小河。
这种练习形式是在掌握基本跳法的基础上提高跳跃的能力。
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过河路径,体现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有效的完成教学与练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