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2018-2019【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北京市2018-2019【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宝坻区黑狼口中学理化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刘宝军刘树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田柳一中李凤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观察图1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问题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甲乙图1目测后回答。

办法:用一根线作为标准,来比较上述物体的长度。

领悟目测不可靠。

事先选一个标准才可以比较。

新课教学(20分钟)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520cm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发现:由于选取的标准不一,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地知道长比宽多多少。

体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掌握单位换算的书写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图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图2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图3 甲图3 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并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归纳。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归纳体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具体活动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图3 丙图3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4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5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图5三、时间的测量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

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6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

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

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

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图6 学生思考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等。

仔细观察秒表,获得秒表结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

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体会误差只能减小,但不可能消除。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5分钟)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学生思考并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机械运动概念。

分钟)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