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 精准押题练 第13题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

高考化学 精准押题练 第13题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

精准押题练第13题——化学实验基础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用浓酒和糟入甑。

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萃取B.干馏
C.升华 D.蒸馏
解析:选D “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的含义是蒸馏。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解析:选B 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应在试管口上方,不能将其伸入试管中与试管内壁接触,否则会污染试剂,B项错误。

3.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洗碘,又由于酒精与水互溶,再用水清洗即可洗净,正确;C项,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稀释了溶液,会造成醋酸钠溶液pH偏低,错误;D项,容量瓶是定容容器,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KMnO4固体,错误。

4.在定量实验中,下列关于对沉淀或晶体进行洗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涤的目的一般是除去沉淀或晶体表面可溶性的杂质,以提高固体的纯度
B.洗涤的操作:向过滤器里的固体直接注入洗涤剂浸没固体,待洗涤剂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即可
C.洗涤的试剂根据需要一般可选用蒸馏水、冰水、乙醇或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是否洗净的检验:取最后一次洗涤液,鉴别含有形成相应沉淀或晶体的该溶液中的离子
解析:选B A项,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晶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得到更纯净的晶体,提高纯度,正确;B项,洗涤的正确方法是让过滤后的晶体继续留在过滤器中,通过玻璃棒的引流加洗涤剂浸没过晶体,让洗涤剂自然流下,重复2~3次即可,错误;C项,洗涤的试
剂常选用:①蒸馏水;②冷水;③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等;④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正确;D项,洗净的检验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检验是否含有形成相应沉淀或晶体的该溶液中的离子,正确。

5.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甲装置制备少量O2
B.利用乙装置制备无水氯化铁
C.利用丙装置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D.利用丁装置收集氨气
解析:选C 该装置为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适合块状固体和液体的反应,Na2O2为粉末状固体,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加热蒸发FeCl3溶液时,FeCl3水解得到Fe(OH)3和HCl,HCl受热挥发,最终得不到FeCl3,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锥形瓶、烧杯中分别发生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知酸性:H2SO4>H2CO3>H2SiO3,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知非金属性:S>C>Si,C项能达到实验目的;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6.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所选玻璃仪器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目的操作所选玻璃仪器
A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
液,冷却结晶,过滤
酒精灯、烧杯、玻璃

B 海带提碘
将海带剪碎,加蒸馏水浸泡,
取滤液加稀硫酸和H2O2
试管、胶头滴管、烧
杯、漏斗C
测定饱和NaClO溶液、
CH3COONa溶液的pH值
分别蘸取两种溶液滴在pH
试纸上,颜色稳定后与标准
比色卡对照
玻璃棒、玻璃片D
配制480 mL
0.5 mol·L-1
CuSO4溶液
将称量好的62.5 g
CuSO4·5H2O溶解、冷却、转
移、洗涤、定容、摇匀
烧杯、玻璃棒、量筒、
一定规格的容量瓶、
胶头滴管
项,NaClO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其pH值,错误;D项,配制480 mL 0.5 mol·L
-1 CuSO
4溶液需要500 mL容量瓶,需要胆矾的质量=0.5 L×0.5 mol·L
-1×250 g·mol-1
=62.5 g,正确。

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A项,若气体易溶于水,则水会倒吸,正确;B项,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腐蚀橡胶,所以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盛装,应选择酸式滴定管,错误;C项,硝酸具有挥发性,需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硝酸蒸气,防止硝酸蒸气对二氧化碳与硅酸钠的反应带来的干扰,错误;D项,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要从长管进入,错误。

8.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鉴别溴蒸气和
NO2
分别通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
的是溴蒸气
B
证明氧化性:
H2O2比Fe3+强
用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Fe(NO3)2溶液
中,溶液变黄色
C
证明盐类水解
是吸热反应
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后红
色加深
D
证明难溶物存在
沉淀溶解平衡
往黄色固体难溶物PbI2中加水振荡,静
置取上层清液加入NaI固体产生黄色沉

2
生成AgBr浅黄色沉淀,现象不同,能鉴别,正确;B项,不能排除NO-3的影响,应在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错误;C项,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则证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即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正确;D项,碘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进行,能证明难溶物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正确。

9.分析下列实验操作,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目的

将足量的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
管中
研究SO2具有漂白性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 ①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②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加入的NaCl溶液应过量,使Ag+全部转化为白色的AgCl沉淀,再加入Na2S溶液,有黑色的Ag2S沉淀生成,说明AgCl沉淀转化为Ag2S沉淀,进而比较K sp(AgCl)与K sp(Ag2S)的大小;③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比较Cl、N的非金属性强弱应利用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④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该实验设计错误,应用同浓度同体积的酸性KMnO4溶液与同体积不同浓度过量的H2C2O4溶液反应,通过测量褪色的时间长短来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置换出铜,错误;B项,SO2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是SO2与高锰酸钾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SO2的还原性,错误;C项,若溶液中存在Fe3+,溶液也变红色,故溶液中一定存在铁元素,可能为二价或三价,应该先加入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入氯水,溶液变红色,错误;D项,将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使得溶液由橙红色逐渐变为无色,正确。

11.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

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B.操作②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C.操作③中盛放试剂的仪器是坩埚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杂质
解析:选D A项,操作①中玻璃棒起到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正确;B项,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NH4Cl、ZnCl2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操作②是把固体与溶液分离,是过滤,正确;C项,由图可知操作③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正确;D项,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能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杂质,错误。

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22
生白色沉淀,K sp小的先沉淀,则K sp(CuS)<K sp(ZnS),错误;B项,由现象可知生成硅酸,则盐酸的酸性大于硅酸,但不能利用无氧酸与含氧酸的强弱比较非金属性,方案不合理,错误;C项,氯水可氧化KI生成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正确;D项,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不能根据此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应该用金属与稀的非氧化性酸反应判断,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