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1)

货币银行学(1)

货币银行学导言1.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性质:研究货币运行的规律。

、2.热点问题: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②信用与诚信③利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市场化)④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⑤表外业务、衍生金融工具⑥金融资产证券化、银行不良资产⑦泡沫经济、基金黑幕、金融风险⑧稳健的货币政策⑨金融监管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概述一、货币定义1、货币的起源(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形式2、货币的定义✓马克思: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在商品和劳务支付或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3.货币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货币与通货的区别:通货指钞票和硬币,是货币的一种。

货币与财富的区别:财富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包括债券、股票、艺术品、轿车、土地和房屋等资产;货币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但不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收入是某一时间单位里收益的流量,而货币是某一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金额,即存量意义上的概念。

二、货币的分类与形式演变1.货币形式的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阶段。

2.货币形式演变的标志:币材的更迭(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充当币材的条件:价值较高,易于标准化;能分割;易于保存,不易磨损、变质;便于携带;被广泛接受;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交易规模、外来影响)3.实物货币(商品货币):指以一种特定的商品来充当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态。

【自然物充当货币(自然界存在和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中国历史上:贝币(龟壳海贝蚌珠)、谷帛【贝,殷周至秦,“一朋十贝”<获得性、加工性、保存性>(财、货、贵、贫、买、卖、赎、账、债、赊、贷)、谷帛(魏晋隋唐,谷为零星交易,帛为大额交易)、皮革、牲畜、农具】特点:体积笨重,质量不一,不易分割,不便携带,容易变质。

4.金属货币:指以金属(铜、金、银等)为币材的货币。

货币形态:称量货币——金属条块形式,使用时称重量、鉴成色(中国:白银--元宝中锭小锭碎银,1933年,废两改元)铸币(私人铸币和国家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国家印记证明重量成色(贝状、刀币、布币、战国圜钱、秦统一货币的秦半两又“孔方兄”)(中国:铜铸币)铸币的自然磨损和人为磨损【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足值铸币-劣质铸币5.纸币:纸币有可兑现和不可兑现广义的纸币泛指纸制的货币(是以纸张为币材印制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标明一定面额的货币。

)狭义的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

纸币的产生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交子”(交换之凭证),南宋会子,(金-金交钞,大钞为贯,小钞为文),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中国历史上流通最长)、“金圆券”、“银圆券”6.信用货币(不兑现):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通过正常的银行信用渠道向流通中投放的不可兑现的纸币(银行券、汇票、支票)和银行信用活动创造的存款货币。

它所代表的价值远远超出它自身的价值。

信用货币的形态:铸币、纸币票据和存款货币信用货币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信用货币的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节约了流通费用;克服了币材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使货币与信用融为一体,促进了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7.银行劵(纸币):【黄金和货币脱钩(黄金非货币化)】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银行票据),用来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类型:完全兑现的银行券——纸黄金不完全兑现的银行券完全不兑现的银行券8.存款货币:是指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人们先把一部分款项存入银行,设立活期存款帐户,客户根据活期存款余额可签发支票,凭支票进行转帐结算或提取现金。

)9.电子货币: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

(信用卡、IC卡、智能卡)电子货币的分类:以IC卡为基础的“电子钱包”Mondex,即将个人的现金信息,储存在IC卡的芯片中,借助电话、个人电脑或ATM机等设备,将个人银行帐户上的钱,以电子信息划入IC卡上,持卡人消费时,只在终端机上刷卡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作其它现金支付。

另一类是借助互联网络(Internet)发行的网络货币,即E-Cash“电子现金”。

以电脑储存、传达,把信用货币的票据形式变为电子流,它具有无纸化,迅速安全和节约费用等特点。

【射频卡:在CPU卡的基础上增加了射频收发电路,非接触式读写,大量用于交通行业。

】10.我国货币的演进及种类:我国殷商时期使用的实物货币:贝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货币:刀币、布币、环钱我国秦朝使用的货币:半两钱我国汉朝至唐朝时期主要使用的货币:五铢钱我国唐朝至清朝主要使用铜钱我国明清时期主要使用银两我国从北宋开始发明并使用纸币。

三、货币的职能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职能)、②流通手段(基本职能)、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⑴价值尺度:指货币提供了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的计量单位。

特点:①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但足值;②可以是没有十足价值的货币符号。

作用: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统一了商品和劳务价值的衡量标准,减少了交易成本,进一步促成会计核算) 相关概念:货币单位: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

价格: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而外在的决定因素为供求,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

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幅度=(1- 1/物价指数)×100% (注:“+”为下降幅度;“-”为上涨幅度)】 ⑵流通手段(即交易媒介):指货币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媒体时的功能。

特点: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作用:①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专业化和社会劳动分工,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②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⑶价值贮藏: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形态变化: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方式变化: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用途变化:单纯致富→积累资本财富的持有形式:提高消费货币具有超越时间的购买力的储藏功能流动性:是一种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而不遭受损失的难易和快慢的程度。

货币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

⑷支付手段:指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特点: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作用:积极的:①支付抵消,节约流通费用;②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③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消极的:①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②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③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⑸世界货币:指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可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一般支付手段;财富的一般转移手段;国际投资的手段。

世界货币的形态:古代为黄金,现在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美元、英镑、瑞士法郎、欧元)我国人民币属于有条件可兑换的货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四、萨伊定律:供给自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背景:当时大量生产者的产品销路不畅,出现了产品滞销,他们归因于货币发行太少,要求当局增 加发行货币。

内涵:货币的职能只是一种流通手段,一种产品出现滞销,原因不在于货币太少,而在于与之相交 换的产品太少,因此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解决供求矛盾。

第二节 货币制度货币 赋予价格形态 观念的货币用于购买支付 用于积累保存现实的货币 流通 不流通一、货币制度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2.货币制度构成要素:(确定)货币材料和(规定)货币单位和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及流通和发行准备。

3.货币材料:币材——建立货币制度的基础4.货币单位: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5.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及流通①本位币(主币):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货币。

特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足值的;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②辅币(全称“辅助货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特征:是不足值的货币;实行有限法偿;不能自由铸造(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6.发行准备(现金准备、保证准备)类型:十足准备、固定保证准备、最高发行限额、伸缩(弹性)发行金银储备的用途:①作为扩大或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②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劵的准备金;③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白银、外汇等;保证准备:一般由易于转换为现金的短期票据、国库券、绩优的股票及公司债劵等充当。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主要内容1.16世纪以后国家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平行本位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双本位制金属货币制度跛行本位制货币银两本位制制度银本位制银币本位制单本位制金铸币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可兑现的信用货币纸币货币制度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2.金银复本位制(16-18世纪)【优点:币材充分、交易便利;缺点:价值尺度二重化、与货币排他性和独占性相悖、劣币驱逐良币】①平行本位制:这是金币和银币按金银的市场比价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缺点:金银自由比价,制度极不稳定②双本位制:这是金币与银币按金银的法定比价流通的一种货币本位制度。

“格雷欣法则”(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③跛行本位制:这是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币自由铸造,银币不允许)3.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的黄金表示和计算货币单位价值的货币制度。

(1816年英率先)①金币本位制:指以金币作为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

特点及作用:金币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的与金币平价兑换、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输入、无限法偿;维持了一国的物价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使一国的对外汇率保持稳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以金块为基础的纸币。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以外汇兑换黄金。

【最初在殖民地国家实行】④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1盎司黄金=35美元74年,金本位崩溃(71年、72年美元两次贬值后)4.纸币本位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纸币为代表的国家信用货币,由政府赋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