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学年度历史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
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总体评价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 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
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 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试卷分析概况
(一)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30道选择题涉及教材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如第2、3、6、20、21、25、26题。
(二)得分情况分析
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
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
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
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
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
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卡尔·本茨”的“茨”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三、改进目标及构思: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2.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3.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