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精品PPT课件
17
诊
断
皮肤紫癜症状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 同时伴有急性腹痛、关节痛及尿液改变 对诊断有较大帮助; 非典型病例,尤其在紫癜出现前出现其 他系统症状时,易误诊。
18
鉴别诊断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外科急腹症 • 细菌感染 • 肾脏症状突现时需与肾小球肾炎、IgA肾
病鉴别
19
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主要采取支持对症 等综合治疗, 尽可能寻找并避免接触过 敏原,积极治疗感染。
20
治疗
1.一般治疗 1)积极寻找和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避免接
触过敏原,急性期卧床休息。 2)补充维生素C,以改善血管脆性。 3)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
和钙剂。 4)腹痛时应用解痉剂,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可静
滴西咪替丁每日20--40mg/kg。
21
治疗
2.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激素在急性期对腹痛和关节痛可予缓解,但
12
13
临床表现
3. 关节症状:约1/3患儿出现膝、踝、 肘、腕等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成一过性 ,多在数日内消失,不遗留关节畸形。
14
临床表现
4. 肾脏表现:国内报道约30%~60%的患 儿出现肾脏损害。 • 常在紫癜后2~4周内出现,也可出现在 紫癜消失后或疾病的静止期。 • 症状轻重不一,临床上可分为6级。 • 大多数患儿多能完全恢复,约1-2% 发展为慢性肾炎,0.1-0.2 %发生肾功能 不全。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 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不能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及影响预后。 泼尼松每日1-2mg/Kg,分次口服,或用地塞
米松、甲基泼尼松龙每日(5-l0mg/kg)静 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 重症紫癜性肾炎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 胺、硫唑嘌岭或雷公藤多甙片。
22
治疗
使用激素的指征:
• 严重的消化道病变,如消化道出血 • 肾病综合症表现 • 急进性肾炎 • 关节肿痛
6
病理改变
2. 肾脏改变 多为局灶性肾小球病变, 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局部纤维化和血栓 形成,灶性坏死,可有新月体形成。
严重时整个肾小球均受累,呈弥漫性 肾小球肾炎改变。
7
临床表现
多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常为皮肤紫癜, 少数病例以腹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为首发。 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
8
非甾体抗炎药 如消炎痛每日2-3mg/kg,
中成药 如贞芪扶正冲剂、复方丹参片、银杏叶
片,口服3-6个月,可补肾益气和活血化淤 。
25
治疗
对于严重的病例 : 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重
症紫癜性肾炎可加用免疫抑制剂。
26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临床表现
1. 皮肤紫癜:反复的皮肤紫癜为本病的 主要表现。
好11
临床表现
2. 消化道症状:约2/3患儿出现消化道症 状,一般出现在紫癜发生1周内,部分病 例发生在皮肤紫癜出现以前(易误诊). • 反复出现阵发性剧烈的腹部绞痛, • 恶心、呕吐、呕血和便血, • 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出 血性小肠炎。
15
临床表现
5. 其他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本病 潜在威胁之一,偶可发生颅内出血,还 可出现肌肉内、结膜下及肺出血、反复 鼻衄、心肌炎及睾丸炎等。
16
实验室检查
• 无特异性 • 血小板计数、出血和凝血时间、血管退缩试验
和骨髓检查均正常。 • 约半数患儿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 紫癜性肾炎尿检和肾小球肾炎相类似。 • 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可有大便潜血阳性。 • 约半数患儿急性期血清IgA、IgM 浓度增高。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过敏性紫癜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1
概述
1.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 HSP)。 2.其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 管炎。 3.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紫癜,常伴关节肿痛 、腹痛、血尿和蛋白尿。 4.多发生于2-8岁的儿童。
2
病因
尚未明确,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约50%过敏性紫癜患儿有链 球菌性呼吸道感染史
23
治疗
3.抗凝治疗
阿司匹林3-5mg/kg.d ,或每日25~50mg,qd 双嘧达莫(潘生丁) 3-5mg/kg.d ,分2-3次用。 肝素 每次0.5-lmg/kg,首日3次,次日2次,
以后每日1次,持续7天。 尿激酶 每日1000-3000u/kg 静脉滴注。
24
治疗
4.其他
钙通道拮抗剂 如硝苯地平每日0.5-1mg/kg,
2.食物因素 3.药物因素 4.环境因素 5.疫苗接种
3
发病机制
各种刺激因子 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 B淋巴细胞克隆扩增
大量IgA和IgG
系统性血管炎
4
遗传
发病
免疫异常
环境
5
病理改变
1. 全身性小血管炎(微动脉、微静脉、 毛细血管)是本病基础病变。 • 皮肤 真皮层小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细胞侵润,浆液和红细胞外 渗以致间质水肿,血管壁可有纤维素样 坏死。 • 肠道 因微血管血栓形成出血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