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
舍、郭沫若、茅盾等。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2.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
入上海租界止。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3.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4.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5.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6.新月诗派以及三美理论: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
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7.乡土文学: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
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

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

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

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

8.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
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
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9.春柳社:真正为中国话剧史拉开序幕的是春柳社。

它于1906年成立于日本,是我
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其成员主要是一些在日本留学中国留学生。

曾孝谷、李叔同是该社最早的发起人和重要骨干,他们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成立了演艺部,并与1907年春首次组织演出了《茶花女》选场。

春柳社的特点是“写实的,模仿人生的,废除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
10.民众戏剧社:是“爱美剧”的一个团体。

民众戏剧社成立于1921年3月在上海。

它是
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体,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情,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

该社于5月出版的《戏剧》月刊杂志第一卷第一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份专门性戏剧杂志。

该社的主题是“为人生”,特点是继续批判旧戏和文明戏,大力提倡业余戏剧活动,以避免戏剧的商业化,他们主张写作通俗话剧,重视戏剧的娱乐性和舞台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