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印象宁夏摘要丝绸之路连接着古代的东西方文明,宁夏恰好处于这条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位置,宁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美誉,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宁夏南部的固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线路的必经之地。
在漫长的丝绸道路上,宁夏独具地方特色。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现在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因此,将“丝绸之路”与宁夏全方位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宁夏发展引言 (3)一、丝绸之路宁夏段 (4)二、丝绸之路宁夏段的历史发展演变 (4)(一)汉的开始 (4)(二)唐的兴盛 (4)(三)西夏的阻隔和承袭 (4)二、丝绸之路在宁夏文化遗存 (4)(一)全面融合的东西方文化 (4)(二)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艺术 (5)(三)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址 (5)(四)璀璨辉煌的诗歌文化 (6)三、宁夏与甘肃丝绸之路对比 (6)四、宁夏关于丝绸之路现阶段的思考(历史意义和发展方式) (6)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线路之一,它全长约7000公里,东起中国长安,经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过中亚、西亚,最后到达非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地的研究》一书中,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之后,该名称被大众所接受。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的商路,也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动脉,它贯穿古代中国、阿富汗、印度、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伊朗、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穿过地中海到达罗马君士坦丁堡。
作为连接东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和北非的重要交通路线,2000多年以来,丝绸之路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增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丝绸之路宁夏段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中上游,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这注定使宁夏在历史上会成为丝路重镇。
早在《穆天子传》中,就记载了穆天子西游经过宁夏固原,这充分证明了在周朝宁夏就已进入周的政治管辖区域。
丝绸北道无论走哪条线都必须翻越六盘山,都要在景泰渡黄河,才能至武威。
宁夏南部在古丝绸之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西汉至唐宋,这条道路上的文化传播与交会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
二、丝绸之路宁夏段的历史发展演变(一)汉的开始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始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但此前的丝路活动已经开始,以考古出土丝绸实物看,中国的丝绸从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传到印度和欧洲,古代欧洲人称其为“塞里斯”(seres)。
(二)唐的兴盛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王朝,其中外国人以波斯为多。
波斯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站唐朝的丝绸、瓷器等不断地输入波斯,再由波斯向西转运到其他国家。
这些到长安的西域和中亚人,有不少是经过固原这条丝绸古道到内地的,今固原地区发现了许多丝路文物,如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异域风格的金花饰、黄金覆面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西夏的阻隔和承袭丝绸之路上宁夏段的几个重要城市,如黑水城、固原等地都在西夏王朝境内,南来北往,城市十分发达。
西夏掌控并垄断了河西走廊地区,这使得很多商人不得不更改路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夏王朝阻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而相反的,在某种程度上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丝绸之路在宁夏文化遗存(一)全面融合的东西方文化从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宁夏一直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正是由于丝绸之路,使得宁夏成为多元外来文化的汇合点。
在固原还发掘出北周时期李贤夫妇墓,出土了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萨珊时期的镏金银壶。
银壶中是表现希腊神话故事中爱神阿芙罗狄特、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美女海伦等人的图案,这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和中西亚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我国在西汉时由丝绸之路从大量西域引进农作物,大部分来自亚洲西部,也有一部分来自地中海、非洲和印度,基本上是通过路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蔬菜的丰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谱,也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流方式。
(二)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艺术石窟作为宗教文化的体现,反映出佛教思想及其汉化的过程。
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石窟是我国十大石窟之一,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眼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是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山石窟的初创和发展也和中国北方其它石窟发展大致相同。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国内绝大多数石窟都开在一面崖面上,而须弥山石窟却开凿在为洪沟间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
(三)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址在固原除须弥山石窟之外,古丝绸之路还留下了三处瑰宝:开城遗址、北魏隋唐古墓、固原古城。
固原历史悠久,几经翻修,成了著名的“砖包城”,形成史上少见的“回”字格局。
当年在炮火风飞的年代依然屹立的城墙,却挡不住“文革”带来的毁灭性的厄运。
现存的西北部分,成了固原城墙的缩影。
而宁夏除了固原以外还有不少的名胜遗址,像西安州古城、平夏城、黄铎堡、羊牧隆城、天都山离宫、火石寨等都是宁夏的宝贵财富,每一处都能发现丝绸之路的印记,让人不得不为历史的神奇而称赞和感叹。
(四)璀璨辉煌的诗歌文化丝绸之路对很多人来说,是与那些荡气回肠的古诗尤其是边塞诗连在一起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塞诗呈现出的激情与浪漫,在那无垠的沙漠,浩瀚的戈壁,险阻的山脉,雄奇的边关,以及想象中的阵阵驼铃,悠悠羌笛,仿佛让我们又一次穿越时空,置身于辚辚商队去往大漠远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
三、宁夏与甘肃丝绸之路对比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甘肃、新疆境内被定为西北丝绸之路,其中在甘肃可以说是西北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有着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比如天水市的伏羲庙、平凉市的崆峒山和泾川县的王母宫是甘肃省境内典型的远古神话遗迹。
境内沿线还有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以泥塑为特色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庄浪云崖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嘉峪关、雷台汉墓、还有秦始皇祭拜苍天的上畤、下畤等等。
这里不仅历史古迹众多,而且其中很多在世界都久负盛名。
可以说甘肃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尤为熠熠闪光的亮点,那些绚丽多彩的壁画、造型各异的雕塑,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甘肃在丝绸之路上所显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并且甘肃在形象宣传中充分的与国情和省情接轨,正确对待不同的国家和名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开放、跨越、和谐、坚韧、智慧”10个字。
树立了良好的甘肃形象,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全面创新,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将高扬具体的地方优惠特色与国家形象保持高度一致。
四、宁夏关于丝绸之路现阶段的思考(历史意义和发展方式)经过历史的熏陶,宁夏的优势在于境内丰富的遗存和多元文化的表现,尤其以西夏王朝和穆斯林文化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夏热”的升温,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维系和中继作用被挖掘和发现,这一点在敦煌的藏经洞中发现西夏文字就可以得到证实。
宁夏作为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文化使得这个地方有着不一样的风俗和特色,因此吸引了众多关注。
宁夏也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西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全方位的推向世界。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与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
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并进是古丝绸之路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宁夏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同时作为丝绸之路沿线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天然合作伙伴,更应当发挥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的文化桥头堡作用。
但是宁夏发展依然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向型人才匮乏、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
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相似、社会发展条件相近的条件下,丝路沿线各地几乎选择了雷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首手段。
为应对此类问题,宁夏应更加开放,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东西呼应形成合力,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推动国家层面的清真产品专门法规及认证标准出台,加快国际接轨,提高产业聚合力;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创业氛围,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引入高端人才打造国际化优势,如此才能健康发展、快速发展。
本文从丝绸之路宁夏段的历史发展演变和文化遗存为角度,对宁夏境内西北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价值的体现、文化价值的定量评价以及开发丝路文化价值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在宁夏丝路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与甘肃省进行对比,比较两地优略对宁夏的现阶段发展提出意见。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木文还存在许多不足。
同时,这些不足也是进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1)如何进一步界定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2)进一步完善旅游资源文化价值评价系统的内容与方法,使评价模型更准确、合理。
(3)如何对文物古迹进行更为合理的保护性开发。
(4)如何更进一步的切实解决西部旅游业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本人在文章中虽有涉猎和论述,但总觉得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1]《共产党人》2007年第14期[2]《丝绸之路》2013年第2期[3]《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4]《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5]《论草原文化》(第五辑),2008[6]《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7]《丝绸之路》1993年第4期[8]《文物》1989年第9期[9]《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0]《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11]《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12]《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13]《中国宗教》2007年第5期[14]《地理研究》2007年第6期[15]《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16]《现代哲学》2010年第6期[17]《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18]《丝绸之路》1992年试刊[19]《丝绸之路》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