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不同营养类型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的。
有些微生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生长时,其营养类型 也会发生改变。
如:紫硫细菌
无有机物:可同化CO2 ,为自养型微生物; 有有机物:利用有机物生长,为异养型微生物; 光照厌氧:可利用光能生长,为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黑暗好氧:依靠有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生长,为化能营养型
微生物。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可变性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对环境 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 氮源
氮源:供给微生物氮元素来源的物质。
有机氮:氨基酸和蛋白质 无机氮: N2、 NH3、铵盐、硝酸盐等 实验室中有机氮源:蛋白胨 工业投加的细菌氮源:尿素、粪便
(四) 无机盐
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盐
碳氮磷比-“营养平衡”
土壤中微生物混合群体要求碳氮比为25:1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要
求为BOD5:N:P=100:5:1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N:P
=100:6:1 为了保证污(废)水(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的效
果,要按碳氮磷比配给营养 。
磷酸烯醇式丙酮 酸-磷酸糖转移
酶系统
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物质在运输 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 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通过这种方 式运输。
思考题
什么是营养?什么是营养物?营养物有那些生理 功能?
① 无机营养微生物(自养型)
a. 光能自养细菌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体内含有光 合色素,可以利用光作为能源, 利用CO2作为碳源,以H2O和 H2S作为供氢体,合成菌体细胞 有机物。
包括:藻类、蓝细菌、红硫菌、 绿硫菌等
绿硫菌
光照
CO2 + 2H2S
[CH2O](糖) + H2O + 2S↓
菌绿素
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浓度及配比; 控制理化条件,如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利用价格低廉且容易得到的原料作为培养基的
营养成分,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可降低成本。 配培养基时,应避免产生沉淀,配制完毕后
及时灭菌。
培养基的配制
加水
①缓冲化合物
②有机、无机 营养物
③微量元素
④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
四、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因素:
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 微生物所处环境; 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
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转位
1. 单纯扩散
物质跨膜扩散的能力和速率 与该物质的性质有关,分子 量小、脂溶性、极性小的物 质易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城市生活污水不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但有的工 业废水缺某种营养,当营养量不足时,应供给或 补足。
洗涤剂废水:缺N,P过剩
炼油废水:缺N、P
但如果工业废水不缺营养,就切勿盲目补充!
过犹不及——“娇惯”:细菌往往先利用这类现成的容 易被吸收、利用的有机物质,而不再利用工业废水中 难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从而导致细菌分解特殊有 机物的能力下降。这与细菌驯化正好相反(反驯化)。
a. “投毒法”——选择性的抑制剂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没有营养 作用,对所需分离的微生物无害,但可以抑制或杀死其 他微生物。
常用物质为染料、胆汁酸盐、金属盐类、酸、碱和抗生 素。
如:分离古细菌,培养基中通常加入青霉素;培养基中加入数 滴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分离出放线菌;加入 胆汁酸盐,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有利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 生长。
异养细菌,如一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葡萄糖-0.5g; K2HPO4-1g;MgSO4-0.2g;NaCl -5g ;NH4H2PO4- 0.4g;水-1000mL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 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1. 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供给适合的碳源、氮源、 无机盐或生长因子等;
学以致用——养细菌
三、微生物的培养基(culture medium)
例:
化 能 自 养 菌 氧 化 硫 杆 菌 的 培 养 基 : 粉 末 状 硫 - 10g ; KH2PO4-4g;MgSO4-0.5g;CaCl2 -0.5g;(NH4)2SO4 -0.4g;FeSO4-0.01g;水-1000mL
pH、盐度等环境条件。
嗜热菌
主要用于筛选极端环境微生物。如
嗜盐、嗜热、嗜冷、嗜酸、嗜碱等
的细菌,同时也被用于选择性培养
好氧或厌氧细菌。
③ 鉴别培养基
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与 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产生的代 谢产物发生特定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特 征变化。
Zn、B、Mo、Co、Ni等微量元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五大类。
(一)水 溶剂及运输介质; 参与生化反应(如脱水、加水反应);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有效地控制细胞内温度的变化等。
(二) 碳源
1. 碳源:供给微生物碳元素来源的物质。 碳源作用:细胞的碳骨架、大多还是能源物质。 细菌细胞中的碳素含量占干物质质量的50%左右。
CO2 + 4 H
[CH2O] + H2O
② 有机营养细菌(异养菌)
有机(异养)—— 以有机物为碳源
根据能源的不同
光能异养:利用光能作为能源,以有机物为供氢体,还
原CO2合成有机物。
光能+色素
有机物 + CO2
菌体 [CH2O]
化能异养: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的的细菌。
绝大多数的细菌都属于化能异养菌,是有机污水处理的主角。
牛 肉 膏
① 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按配方配好后不加凝固剂,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 常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实验室基础研究;废水也可看作
是一种广义的液体培养基。
② 半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或更低浓度的凝固剂(常用琼 脂)。
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
③ 固体培养基
向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凝固剂(琼脂)。 天然的固体培养基——土豆块、培养真菌的麸皮、大米、
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某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 质的培养基,也称为普通培养基。
② 选择培养基
用于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 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 基。
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 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 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 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 需微生物的生长。
10%Na0H、HCl 调整 pH
分装

高压蒸

气灭菌



2. 培养基的分类
分类依据
组成组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复合培 养基
物理状态: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 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加富(富集)培养基
① 合成培养基
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化学限定 培养基)。
大麦等。 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菌种保藏等。
琼脂特性
A.不能被绝大多数微生物利用、分解液化 -不作为额外碳源,干扰试验,保持固体 特性
B.高压灭菌结构不被破坏,且颜色透明不 妨碍观察;
C.多数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并形 成独立菌落-易于纯化分离
石花菜(红藻)
① 基础培养基
是物理过程,不需要消耗能 量。
扩散并不是微生物细胞吸收 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2. 促进扩散
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不能逆浓度运输。 通过促进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物质需要借助与载体(carrier)的
作用才能进入细胞,而且每种载体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具有较 高的专一性。 载体只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并不改变该物质在膜内外形成的 动态平衡状态;这种性质都类似于酶的作用特征,因此载体蛋 白也称为渗透酶。
3. 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跨膜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方 式,需消耗能量,又称耗能转运。是广泛存在于 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Na+,K+—ATP酶 (钠泵)
钠钾泵主动运输
主动转运的特点
载体蛋白 方向性 能量一般由ATP 提供
4.基团转位
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 丙酮酸
阴离子盐: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碳酸氢 盐。
阳离子盐:氨、钾、钠、钙、镁、铁的盐 P和S、Fe、Mg的需求量较大 同时还需要锌、锰、钴、铝、铜、硼、钒、镍等微量元
素。
无机盐的功能
构成酶的组分和维持酶的活性; 特殊细菌的能源:铁细菌、硫细菌分别以铁和硫为产能
物质。 维持一定的渗透压。
优点:稳定 缺点:成本较高 常用于微生物营养需求、代谢、生物量测定等对定量要
求较高的研究工作。
② 天然培养基
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非化学限定培养基)。 优点:营养丰富、配制容易、成本低 缺点:质量不稳定、选择性差 除在实验室经常使用外,也适用于进行工业大规模的微
生物发酵生产。
③复合培养基
天然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半合成培 养基)。
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 NaCl-5g;琼脂-15-25g;水-1000mL;pH 7.4~7.6 牛肉膏——瘦牛肉经过加热浓缩抽提的膏状物(主要 提供碳源、磷酸盐、维生素); 蛋白胨——动植物蛋白(大豆或动物骨粉等)经初步 酶解形成的短肽(主要提供氮源、维生素); NaCl——提供无机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