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第二定律_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_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3)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三、教法选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指导性发现法: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获取知识。

讲授教学法:针对课本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四、教学流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展示在真空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由照片中可看出,在真空中自由下落的羽毛和苹果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提问:由上节课探究实验所得的结论,解释为什么质量不同的物体加速度却相同?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回忆上节课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本节课内容2、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展示上节课实验结果a-f 图像和a-1/m 图像,思考展示的问题。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表达式如何表示,各符号表示什么? (3)、表达式中的各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4页,并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上节课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小车看成什么?通过增减砝码改变小车的什么力?(2)表达式:F=kma 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k 为比例系数。

(3)取力的单位为:牛顿,质量的单位为:kg,加速度的单位为:m/s 2。

讨论:k 为何取值为1?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最后总结:由k=F/ma,k=1N/1kg.1m/s 2,规定1N=1kg.m/s 2,则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F=ma 。

设置这个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敢想敢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3、分析讨论,理解新知(1)讨论a 和F 合的关系,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A 、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 、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 、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 、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F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对应性。

五、板书设计牛顿第二定律⎪⎪⎪⎪⎩⎪⎪⎪⎪⎨⎧⎪⎪⎩⎪⎪⎨⎧⎪⎩⎪⎨⎧==⎭⎬⎫∝∝同时性对应性矢量性的关系与表达式:内容牛顿第二定律一定,一定,a F ma F 。

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质量成反比,速度的方 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1a a m kma F m F F《电荷库仑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高二第二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⑴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⑵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⑶知道点电荷的物理意义,及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点电荷。

⑷理解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⑸知道静电力常量k和元电荷e的物理意义和数值、单位。

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实验法,讲训法教学目标完成及达标方法选择:(1)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达到识记和理解的水平,运用方法:实验观察,教师讲解(2)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公式达到运用水平,运用方法:观察→思维→综合→结论(3)点电荷和静电力常量物理意义、单位达到识记和理解水平,运用方法:教师讲解(4)库仑定律计算达到运用水平,运用方法:举例分析,学生反馈,教师讲解三、说教学流程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

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㈠复习准备、引入新知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演示实验,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演示1]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再用橡胶棒去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教师] 这一现象使你想到什么?[学生争相回答]以下是可能想到的几点: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可使物体带等量异号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㈡积极主动,探究新知实际上,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摩擦起电外,还有另外的起电方式:[演示2]取一对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A和B,使它们相互接触,且导体A和B的下边都有一对金属箔片,(提示学生观察此时的箔片关开情况)这种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而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学生活动]比较这两种起电方式的异同?摩擦起电是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感应起电是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两种起电都使两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

结论: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我们知道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大小,方向是怎样的呢?[引入]1、点电荷⑴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⑵元电荷: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的整数倍,或者与它们相等,因此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称为元电荷,大小为1e=1.60×10-19C。

2、库仑定律[演示3]让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问:这说明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关?启发学生回答:F=mg tgα。

,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带电量不同的小球靠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讨论得到: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3、教师归纳(幻灯片展示要点)出示扭秤模型或挂图,简述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量和距离的关系及控制变量科学研究方法。

介绍库仑的实验结论——库仑定律(用幻灯片投影显示)库仑定律的表达式:221 r QQk F ⋅=F:库仑力 Q1Q2:点电荷的电量 r:点电荷间的距离静电力恒量:229/100.9CmNk⋅⨯=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同时应指出(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是点电荷。

严格意义上的点电荷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类同于质点概念。

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库仑定律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

(2)静电力同样有力的共性,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电量不同的两个点电荷相互作用时,所受的静电力也相等。

(3)库仑定律公式中的恒量K是个重要的物理常数K的单位只能由公式中的其它几个量的单位来确定,而它的数值也要由实验来确定,并依据计算精度的需要确定数值的有效数字位数(K的精确值是8.98755179×109Nm2/C2,计算中可取K=9.0×109Nm2/C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