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认识“骆、驼、绵、伏、若、恰”六个生字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目标:1、认识“骆、驼、绵、伏、若、恰”六个生字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请同学们自读阅读提示,看看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什么?(生答:(1)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好,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现在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2.检查字词。
(出示课件)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骆、驼、绵、伏、若、恰(1)一生读(2)任选一个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一生:我选“骆”,是“马+各”一生:我选“驼”,是“马+它”一生:我选“伏”,是“单人旁+犬”……师:这些字我们同学都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课下试着用别的办法记一记。
字不离词,我们来认识这几个词:骆驼恰好连绵起伏若隐若现(1)一生读(2)齐读师:这几个词我们都认识了。
,谁来说一说“恰好、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意思一生:“连绵起伏”的意思是: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一生:“若隐若现”的意思是: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一生:“恰好”的意思是:正好。
3.检查课文朗读。
师:说的对,下面我们把这些生字词放回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读正确。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请你来评价一下。
学生一人一段读课文。
(二)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好,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
大徒弟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小徒弟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一生: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___画骆驼________,看谁__画得多__________。
大徒弟___画了很小很小的骆驼________,二徒弟_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___________,而小徒弟__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师:是在什么地方画骆驼呢?生:纸上.师:是随意的纸上吗?生:是同样大小的纸。
师总结: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___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________,看谁__画得多__________。
大徒弟___画了很小很小的骆驼________,二徒弟_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___________,而小徒弟__只画了两只骆驼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板书:大徒弟许多小骆驼画多二徒弟许多骆驼头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三、再读课文,品悟升华:师:那同学们认为大徒弟、二徒弟画得多不多呢?生:多师:那小徒弟画得多不多呢?生:不多,少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反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小组合作解决:出示:小组交流程序:(1)三人分角色分别读三个徒弟作画的相关语句(2)小组长主持为什么小徒弟得到称赞?(3)有感情的朗读全班展示:(1)三人分别读相关句子(2)组长展示讨论结果(3)组长可问其他组人员,有无疑问或补充出示:三个徒弟作画的语段: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出示: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先向大家说明自己的角色)一生读:大徒弟用细笔、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一生读: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一生读: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在交流中点拨引导:(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生: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生:许许多多骆驼的头(3)小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生: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小徒弟画得不多。
词语:只画了、一只骆驼、另一只骆驼师:那小徒弟呢?为什么画得少反而受到称赞呢?先请我们的小画师评价。
用上“虽然……但是……”句式。
生:大徒弟虽然画得多,但是……;二徒弟虽然画得多,但是没画身子。
师:这样的评价是不对的。
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
师:那画师是怎样评价的呢?(出示画师的话)读一读画师的话:一生读、齐读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
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妙,是因为他用两只有限的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的画最好。
3、听了画师的话。
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
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生:明白了)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生: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 :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你明白了吗?明白什么了?生:我明白了大徒弟、二徒弟画得多;生: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善于动脑;生:我明白了要学会思考。
师:是啊,我们要善于动脑,学会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你搜集了什么类似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聪明的小兔子运南瓜;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玲玲的画、聪明的韩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回忆一下课文,说出他们想到了什么别人没想到的)生:曹冲称象,大象很大,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大象。
师:这是运用了浮力;生:爱迪生救妈妈: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
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
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
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
生:聪明的小兔子运南瓜,小兔子用滚的方法运南瓜。
生:玲玲的画: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那同学们能不能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生:我妈妈缝袋子,别人都是缝好了一边,再缝另一边,这样很慢。
我妈妈是把袋子折起来,两边一起缝,缝完了再剪开。
师:你妈妈的这种做法很快,很好。
生活中我们也要这样想办法,和别人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做事情要善于动脑;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任选一个)1、推荐阅读:《踏花归来马蹄香》2、将本课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考考你:一个国王左眼瞎,右腿瘸, 身材瘦小。
怎样画国王才能既不有损他的尊严又真实呢?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课文内容。
②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想别人没想到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
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
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在授课之前就布置学生根据古诗“深山藏古寺”画画,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做的是宋朝翰林院的考题,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马上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在听故事和自己亲自绘画的过程中便已明白要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接着学习课文的故事,课后又布置了另外一道作业,翰林院的另外一道考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配画。
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来增长知识。
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符合他们那种爱听故事的心理,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
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
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