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P34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
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区位主体:指占有场所的特定事物(即特定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 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 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 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 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 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 通达性(accessibility):衡量点与点之间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交通网连接度(connectivity):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 机场产业区:布局于航空港附近并与方便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出入口相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 经济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 劳动地域分工: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 地区经济结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及其内部的地区经济联系。
* 土地: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者经过人工培育的原料。
* 加工原料:是经过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加工过的产品。
* 金融资本:是流动资本,也就是我们说的资金。
* 固定资本:如厂房、设备-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
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区位主体:指占有场所的特定事物(即特定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 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 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 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 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 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 通达性(accessibility):衡量点与点之间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交通网连接度(connectivity):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 机场产业区:布局于航空港附近并与方便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出入口相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 经济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 劳动地域分工: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 地区经济结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及其内部的地区经济联系。
* 土地: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者经过人工培育的原料。
* 加工原料:是经过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加工过的产品。
* 金融资本:是流动资本,也就是我们说的资金。
* 固定资本:如厂房、设备:又称区域管治,是指为了协调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减少行政区因素对经济区运行的干扰,通过多种集团之间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经济区资源的治理方式。
特点:区域管制的目的是要在尊重市场机制和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管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个利益主体的平等协商,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协调区域内部的关系;区域管制的基本方法是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和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争议的机制。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P235 极化效应:“北方”即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对“南方”即欠发达区域产生不利的作用。
P235 涓滴效应:“北方”即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对“南方”即欠发达区域产生有利的作用。
P236 经济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客观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
P240 区域经济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任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经济联系。
P240 空间相互作用: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 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 干扰机会: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由于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P241 区域分工:即地域分工。
它是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专门化部门的产品价值,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分工的发展过程,可以把区域分工分为三种类型,即区域垂直分工、区域水平分工和区域等级分工。
——区域垂直分工:指不同区域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这种分工形式一般出现在落后国家。
——区域水平分工:指不同产业或者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种类的产品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
——区域等级分工:指同一企业的总部与下属企业在区域间分离时形成的分工形式,其总部在中心区、下属企业则在外围区域,一起构成利益共同体。
P242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各国和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不同,是产生的国际和区际分工和国际和区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
P248 区域经济差异: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P248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
P248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P2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 经济距离:* 城市化:word 资料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