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五千字的美国物理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申请季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留个纪念,也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点帮助。
与其说这是一篇申请总结,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回忆录。
初遇世毕盟我的申请,基本从参加世毕盟开始。
初遇世毕盟是在大三上的十一假期,那时候我的很多高中同学在之前的一个学期已经签了世毕盟,介于我对找留学中介这件事情一直比较懒,所以就抱着咨询一次试试看没什么问题就直接签了的想法约了第一次咨询。
当时我面临的情况是大三前一直想走物理+化学交叉方向,然而到了大三上突然不喜欢化学了,决定转回纯物理方向;在一个化院的组做本研,然而没有自己的课题,一直酱油,所以一直纠结到底要不要换组。
第一次咨询的咨询师是P老师,他听了我的情况之后果断建议我一定要尽快换组,尽快开始自己的一段科研。
他告诉我大三下申请暑研的时候唯一有用的就是自己的科研经历,如果没有的一段独立的科研会很难申到,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除此之外,他还给我理清了从当时到申请结束都要做的事情,让我对申请这一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次咨询后不久,我就签了世毕盟,免去了找其它留学中介的麻烦。
第一次meeting签约后的第一次meeting是在我准备开始暑研的时候。
第一次见到了美美哒培训师姐姐,和Mentor一起理清了之后一段时间该做的事。
暑研是我第一次接触与申请有关的具体事情,开始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从哪下手。
这时Mentor给了我非常详细的指导,从去学校网页找教授,到写CV,套磁信,还给我推荐了他当时去暑研的学校的一些组。
Meeting完以后,我按照模板写完了第一份CV,培训师姐姐和Mentor给我改了几稿后基本就定型。
关于CV,我认为mentor给我会非常要命,所以给教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邮件,跟他说明了这份暑研对我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非常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教授,他说既然我那么想去,那我拿B签也可以去,不能做实验但是可以做一些文献调研和仿真模拟类的事情。
暑研确定可以去了之后,教授让我和他组里的一个师兄联系。
我向师兄要了一些相关方向的文章,自己学了做模拟要用的软件CST。
由于之后办B签又被check,所以我到7月中旬才正式开始了我的暑研。
暑研暑研可以说是我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历。
非常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师兄。
由于我暑研做的东西和之前做的完全不同,所以基本没有任何经验。
为了能尽快熟悉要做的工作和相关背景,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找师兄讨论和问问题。
这样的好处就是我很快就可以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推进要做的工作,因为师兄当时也在准备他的PhD thesis和defense,比较忙,所以后来的一段时间基本都要靠我自己来解决各种问题,顶多是有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再去找师兄讨论。
由于我去的时间比较短只有6周,而且看文献推公式计算模拟这种事情也不用一直在实验室待着才能做,所以暑研的这段时间里我的每天晚上和周末也基本都在干活,紧赶慢赶算是在走之前完成了一部分工作,给教授作了汇报。
再加上回来之后又补了一些东西,十月份交了一份最后的总结。
由于一直和师兄讨论问题,交流的比较愉快,最后拿推荐信的时候非常顺利,师兄直接帮我跟教授说我马上要申请,教授就很主动地跟我说如果需要推荐信可以找他要。
这封推荐信应该在我的申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暑研的时候师兄就一直跟我说,这位教授是一个非常有reputation的老教授,后来申请过程中面试和去open house 的时候,也经常有老师跟我说“I know him.”申请暑研回来之后,申请季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理工科申请自己需要准备的文书无非就是CV和PS。
CV可以直接改申请暑研时候的,PS有很多别人写的可以做参考。
我是觉得让我按别人的思路写东西很困难,所以看了两篇别人写的之后还是决定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
由于我的科研经历比较杂,所以整篇PS基本都是在写我做了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或者没解决,从中学到了什么。
写完这些内容PS的字数要求就到了,也就不用用各种活动经历去凑数。
CV和PS 写完初稿之后拿给mentor和培训师改,不得不说大神mentor真的是非常靠谱,帮我一点点理PS应该有的逻辑,哪些需要非常明确地写出来,哪些就不需要提到。
由于我比较懒,PS也确实是非常写实的风格没有太多要改的,所以改了几遍之后就定稿了,拿给native去润色语言。
之后的事情就是选校填网申了。
我当时对自己的背景非常没有信心,所以选校采取了一种非常保守的方法,选了很多保底校,总共申了19所。
当时选校的时候一直非常纠结,经常是加两个保底校,删一个排名稍微靠前一点的学校,被P老师鄙视了无数次。
后来申请结果表明申那么多保底校是有点浪费的,所以建议保底校选3个左右就好,申5、6个就有点太不值了。
填网申是一个非常麻烦也非常无聊的过程,选的学校太多也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陆陆续续填网申的那一个月我基本没课的时候就去世毕盟填,省的自己在宿舍填过于无聊,遇到不确定该怎么填的地方还能直接问。
按培训师姐姐的话来说,那一阵我基本就是天天陪她去上班。
在选校的时候非常建议学弟学妹们看一下物院的飞跃平台,上面登记了最近几年申请的情况,可以看一下和自己背景相近的人最后都去了哪里心里有个底,选校的时候也能更有针对性。
申请的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推荐信,它的作用比CV和PS大得多。
一般学校要求3封推荐信,基本是本研老板一封,暑研老板一封,某一任课老师一封就够了。
非常幸运我的两个老板和找的任课老师人都非常好,愿意帮我提交19封推荐信。
推荐信完全靠的是申请季开始前的积累,如果本研好好干活,暑研也好好干活的话,老板的推荐信就可以写的非常充分具体,这种推荐信就会对申请有很大的帮助。
committee在审材料的时候还是能很容易分出来强推和非强推的区别的。
套磁套磁是一个从申请季开始,或者从暑研就可以开始的过程。
由于我对套磁非常犯怵,所以只是在准备文书填网申的时候隔两周发一波出去,总共发了2、3波。
一般套磁收到的大部分回复都是【你可以申请,但是录取是committee决定的。
】这种话,唯一套上的一个是西北物理系的一个教授。
我对套磁本身没有抱很大的希望,一直没有很上心,但是也有我的同学通过套磁去了六大,所以说如果没有很反感给教授发邮件的话,套磁还是一个值得一试的事情。
申请后提交完网申后基本就是等面试或者直接等结果了。
一般学校有没有面试是固定的,比如说Maryland和UMich就是一定有面试的。
当时我UMich committee 的面试和西北老师的单面正好赶在了一天,先开始时间还重了。
由于之前听说过UMich的面试基本就是纯聊天,所以我也没有很在意,以为面试就是走个过场差不多都能过,面试那天晚上就直接发邮件问面试的Li Lu老师能不能调个时间。
他回复说我们第一个人的时间空出来了你要想面的话我们现在就开始吧,然后我就成了那天第一个面试的人。
后来我收到offer去open house的时候听Li Lu老师说,面试是要考察语言能力的,并不是都能过,那天晚上他面的一张挺长的单子上也就过了4、5个。
如果当时我知道这个情况估计对待这个面试会更认真一点,不会那么草率,虽然最后结果还是好的但想想还是觉得挺危险的,当时好久没说英语了听自己的发音都有点怪怪的。
所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UMich的面试是会刷人的,我也确实有同学面试了然后没有拿到offer,还是要认真对待。
西北老师的单面由于是套磁套到的,所以聊得内容也就更偏学术一点,但也没有涉及到很深的问题。
基本就是他问了一下我做过的事情,问几个motivation和其它一些很基本的物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就开始给我讲他们在做的事。
总的来说还是很轻松的。
申请结果面试都完了之后等offer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封都没有拿到的时候一直害怕会失学。
当时每天经常刷gradcafe消磨时间,看哪个学校有消息了。
最后的申请结果我觉得算是比较正常,拿到了UIUC, UMich, CU Boulder, Northwestern 和其它一些保底校的offer。
拿到UIUC的offer算是比较意外,当时2月份大部分申请结果都出来了,UIUC那边一直没信,我就发邮件给之前套过磁的一个教授问了一下他们进展到什么地方了。
之前套磁的时候教授给我的回复是他不在committee里,所以决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本来发这封邮件我也没有抱很大希望。
结果发过去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UIUC的offer,再过了一天我收到了教授给我的回复,说他不在committee里不了解情况,但是他把我的邮件转给chair帮我问了。
所以说,UIUC的offer有可能是我自己催来的。
这也再次证明了套磁还是会有用的,只要没有收到拒信之前都可以套。
选择我对去哪个学校这个选择比较慎重,所以UIUC, UMich和Northwestern的open house都去了。
最后选择了UMich,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去open house时候的直观感受。
每个人喜欢的风格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也就不多说我选择UMich的原因了,只是建议最后做选择前open house一定尽量去,多跟教授和那里的同学聊一聊,也能切身感受不同学校所在地方的氛围。
Tips最后说一点我去三所学校open house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明年做参考。
先说UMich,他们的物理系每年会发出100张offer,一定会有面试,面试是用他们自己的系统Blue Jeans,全程录像然后交给committee决定。
就我了解到的情况UMich似乎比较喜欢中国学生,今年给北大的offer也不少,所以值得一试。
但UMich对英语要求比较高,面试就是考察英语能力,对TOEFL也是有100分的要求的,99可能也可以。
然后说UIUC,UIUC的凝聚态非常强,也有很多老师在做,但是财政上有一定的问题,所以物理系每年给的offer都比较少。
去open house的应该有20多个人,似乎他们会等去open house的人决定去不去之后再发一些offer。
最后说西北,从我套磁的情况和去open house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西北物理系的情况似乎是老师非常想招学生,但系里没有那么多名额,基本每个组里都缺人。
所以如果有想去西北物理系的学弟学妹明年也可以试着去套一下,中奖的概率比较大。
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厚道但是用来保底真的不错。
我套到西北的老师叫Nathiel Stern,人非常好,去open house的时候还带我去看了他们物理系正在建的新楼,告诉我西北是私立学校所以财政上非常富裕,能够给学生很多支持。
后记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发现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和太多的幸运。
先是遇到了非常好的本研老板、暑研老板和师兄,在科研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有了充分的科研经历和很好的推荐信;然后在世毕盟遇到了靠谱的培训师姐姐,P老师和mentor 学长,保证了我申请各个环节都没有落下没有出错;还有非常靠谱的学长和一起申请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