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柔性路面设计方法简介
2)PSI的确定 ①路面不平整度SV(平均斜率方差)的测定: SV用平均斜率方差表示,(每隔1ft测一次)用每9in 长 度的高差y除以距离 (图9· 25)
2 ( s s ) SV n 1 PSR与 log(1 sv ) 关系。测定结果见图
(9· 1)
②车辙深度
2 1000 ft 用4ft直尺在轮迹带上测量,每20ft测两条轮迹的平均值(每 测40-50断面)
性 指 数
PSI
路面B
3 2
0 1 0
2
4
6
8
10 12 使用年限
14
16
18
20
PSI随作用次数W的增大而逐渐损失,整理W与PSI损失值的关系为:
CO Pt W ( t ) CO 1.5
上式中:CO-试验路测得的初始PSI平均值; Pt-行驶Wt次后测得的PSI值 ρ-路面从修建起行车至PSI为1.5时的次数 β-斜率
三、AI设计法 从1954至1969,AI每2年出版一次,共八个版本。 这前八版均为经验法。1977开始到1981年出版了 力学一经验法的第九版。91年又提出了第九版的 修正版。 路面模型:
三层连续体系—全厚式沥青路面
四层连续体系—双层沥青层下设粒料底基层。
荷载:双圆、垂直均布,标准轴80kN p=0.49MPa δ=11.5cm,圆心距3δ 控制指标:沥青层底εt和土基顶面εc 。设计程序:n层DAMA程序 设计流程:见图。
A1
[ r ] N 0.25
4.设计步骤 1)拟定土基,路材的模量及各层厚度,用BISAR程序验算εr,εzσr-2。
2h1 处的εr、εθ,取其大者。 若E1=1000MPa,应计算 h1 、 3 3 h1及 h 2 2)用[εz]代入BISAR程序,计算 ∵E2与h2有关,故应试算 3)用[εr]代入BISAR程序,计算h1及h2
二、shell设计法 1、路面模型及计算程序 多层(一般三层)弹性体系,E1~ En-1 =0.25 n =0.35 荷载:单园,双园,多园图式 垂直及水平均布荷载 标准轴载:80KN 即标准轮载20KN p=0.6MPa =10.5cm 计算程序——BISAR(Bitumcn Stress Analysis in Road)
2 2 2 2
2
(9.14)
3.不同道路等级的设计标准:(设计年限20 年 P389) 对主要道路PSI≧2.5为正常 对次要道路PSI≧2.0为正常 损坏标准 PSI≦1.5, 当1.5≦PSI﹤2.5(2.0)时应该罩面和维修
2、AASHO试验路基本方程 1)基本方程
路 面
5 4
路面A
耐 用
0.304 M
E
* 0.259
N 0.304
2)土基表面容许压应变: Nd=1.365×10 -9(εc) -4.447 (11.22) [εc]=(1.365×10 -9) 0.223N−0.223 =1.05×10 −2N−0.223 ____ 满足11.22公式,则 RD ≯0.5in (12.7mm)
不同沥青类面层容许拉应变[εr](N=10 6)
[εr]=A1N -0.25 A1——与沥青混合料类型及劲度模量Sm有关。Sm越大, [εr]越小,混合料越好 A1越大。 A1称路面结构使用年限内的校正系数。 沥青砼>贫沥青砂>密沥碎>沥青砂砾>贫沥碎。(见上图) 3)整体性基层的容许拉应力[σr2]——与材料类型、组成、剂量及龄期相关。 90天龄期时,[σr]=σr-1(1-0.075lgN) σr-1——一次荷载下的极限弯拉强度。 ____ 4)路面容许车辙 [ RD ] ____ ____ [ RD高速 ] =10mm [ RD一般 ] =30mm 5)粒料材料最小模量E2 0.45 E2=K2E3 E2 0.56h2 当h2=15,20,50… 则 K2=1.89,2.15,3.26… K2≈2~4之间 6)沥青路面低温缩裂——与荷载无关,靠材料组成设计解决。
26,9· 28 RD ——图9·
RD的单位为in, RD2 与PSR的关系见图9.28
3)开裂与补丁面积-图9.29 开裂面积:龟裂、碎裂按面积计,单裂纹则用长度×1ft计算面 积 补丁面积:包括已修补和待修补的面积,裂缝度c与修补度f均 以ft2/1000 ft2计。 c f 与PSR的关系见图9.29。(刚性路面log(1 SV )及 c f 与 PSR的关系9.30,9.31) 4)PSI回归公式(74个柔性段)
AASHO以实际行车的使用性能为标准,制定计算公式,提出路 面设计法。
284段柔性,264段刚性 N 111.4万次 2700万美元
一方面,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对现有路况评级(主观的,定性 的),称现时服务能力评定(PSR),另一方面,对路面的 质量(SV,RD等)进行(客观的,定量的)评定,用统计方 法将二者结合得出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SI。 1)PSR的确定 5分制评分
PSI 5.03 1.91 log(1 SV ) 1.38 RD 0.01 c f 若将单位改为公制 PSI 5.03 1.91 log(1 SV ) 0.21RD 0.032 c f 改公制单位 c f 的单位是m / 100m , RD 单位为cm
∵[εr]与Smη (S与T、T与h)有关,只能用迭代法。 并检查E2是否等于0.56h20.45E3。 据[εr],[εz]二者计算出的h1,h2 ,取其大者。 4)对整体性基层,用[σr]=σr-1(1-0.075lgN)代入程序求h1,h2。
∵控制h1厚度的不是[εr]、[εz],而是防止反射裂缝的最小沥面厚度,因 此,h1一般取15~25cm
1)当h1≤20cm εr max 在h1内的下半部; 2)当h1>20cm , εr max 在h1内的上半部。
2)次要标准 ①基层水平拉应变ε r 2 或拉应力σr 2 ②路表总变形 RD
____
3)再次要标准
①沥青层低温缩裂—与荷载无关,靠材料组成设计解决。 ②粒料基层最小模量
3、容许值的确定 1)土基容许压应变[εz]——据AASHO试验,取Pt=2.5 μ=0.35的结果整 理。 [ ] [εz]=2.8×10-2N-0.25 (保证率R=50%) A 1 2.1×10-2 N -0.25 (R=85%) N 0.25 1.8×10 -2N -0.25 (R=0.95) 2)沥青面层容许水平拉应变[εr]——由下图查得。
交 通 量 预 估
确回 定弹 路模 基量
选温 择度 设 计
选沥类基 择青型层 基混或厚 层合集度 料料
设计厚度组合
分期修建
不分期修建
经济比较
最终设计划
1.设计标准 1)沥青基层底面容许拉应变[εt] 对标准混合料(Vb=11% Va=5%): N=0.0796(εt) -3.291 ︱E*︱-0.854 (英制) (7.38) 对一般混合料 N=0.0796C(εt) -3.291 ︱E*︱ -0.854 (英制) Vb 式中C=10M;M=4.84( -0.69)
可计算垂直、水平、或综合荷载下n层连续、光滑、部分连续 体系内的应力、应变与位移。沥青材料的模量取劲度模量。
2、设计标准(6个) 1)主要标准
r z
E1
E2
En
r1
h1
r
2
z
h2
临界点位臵: 荷载轴线 对 r ,当 2 较大,且
1
2 1
h1=A0﹥13.3cm时,ε r max 在沥青层内
例:每月1万次,夏秋共8月, K2=1,冬季3个月, K1=0.6,春融一个月K3=4.5 则:W=3×0.6+8×1+1×4.5=14.3>12万次
2) ρβ与路面结构及轴载的关系 根据试验路资料,当W与ρ用加权轴数表示,ρ、β与路面结构数SN及轴载L 有以下关系
Va Vb
82年AI报告,按7.38式所得的疲劳开裂面积占总面积的20%。 上式改为公制: Nf=18.4×10M [(εt) -3.291 · 6.25×10 -5︱E*︱ -0.854 ] =1.15×10 -310M︱E*︱ -0.854 (εt) -3.291 ∴[εt]=
0.128 10
第三代
AASHO法-以使用性能为基础的经验设计法 -据足尺试验提出的设计方法 WASHO试验
1955年
1962年 AASHO法提出 ①PSI与路面工作状态的关系;提出了路面设计标准 ②建立了路面设计的基本方程 ③提出了轴载与数量间的等效关系 第三代方法的缺点: ①理论基础薄弱 ②公式只适用于道路试验的地点 ③不能适用新材料与新结构
对上式取对数即得AASHO的基本方程
Gt (log Wt log )
log Wt log Gt为 log G
(11.29)
CO Pt (任意时刻t时的PSI损失) CO 1.5(达到损坏时的 PSI损失)
当CO=4.2,P=2.5, 2.0, 1.5时 Gt=-0.2009, -0.0889, 0 β-为双对数直线的斜率,与路面结构的强弱、荷载的大小有关。 β大,PSI损失快;反之,损失慢(见上图)。W和ρ为加权轴次,是不同季 节的轴载作用次数乘以季节加权数的总和。若不同季节的加权系数为K1、 K2、K3。而相应的交通量为W1、W2、W3,则有: W=K1W1+K2W2+K3W3 季节加权系数:冬季K1=0.2~1,夏秋季K2=0.3~1.5, 春融时K3=4~5
第四代 力学-经验法 1855年 Boussinesq 半无限体应力公式 1940年 Goldbeck 将其用于路面设计 1943年 Burmister双层弹性体系 1945年 三层弹性体系 1948年 Fox和Hank得到应力的数值解 1962年 Jones· Peattie发表设计图表,使理论值 进入实用阶段 1963年 Shell石油公司提出力学-经验法 1968年 BISAR程序 1977年 力学-经验法成为各国设计法的主流 1981年 AI第九版改为力学-经验法 2005年 AASHO-2002全面改为力学-经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