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事实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内容,更是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
然而现实中,大多学生是“不愿、不会、不勤”提问,喜欢教师问的“接受学习”。
为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认识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功能及现状,进而提出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学习”,缺乏质疑问难的能力,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逐步养成敢问、乐问、会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笔者认为,要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可以尝试以下几点策略。
一、营造“安全”的数学氛围,激发学生“敢问”的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1.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学生可能一下子不会把问题说清楚,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学生即使开始提出
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甚至离题万里,教师也不可以轻易否定,应耐心地提示学生换个角度再想想。
2.营造良好的数学提问氛围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需要氛围的,需要发问的“气场”。
因此,教师需要营造一个放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提问的习惯,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提出的问题,不讥讽嘲笑,挖掘其可贵之处。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乐问”的体验
1.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把要学的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讲故事、动画展示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和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2.创设游戏情境,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
针对小学生活泼爱玩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3.借助直观情境,激发提问兴趣
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会问”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关于问题产生的一些思维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提问技能,在一次次质疑中收获知识。
1.从课题中质疑
数学课题往往包含了本课要学的知识、技能或概念的名称,让学生从课题中质疑,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起点,又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学习数学的定义、概念、技能时,多问问为什么需要它,它与前面所学的什么知识有联系,它与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
2.从探究中质疑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也特别强。
在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或困惑,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
3.从认知冲突中质疑
所谓认知冲突,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的某种差异而导致的
心理失衡。
这种失衡虽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干扰,但也能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新的平衡而完善认知。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设伏,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总之,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最有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远远大于回答问题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思维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过,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真正地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吴正宪.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