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活动目标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1、总目标 P112 2、分析 总目标体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审美性质 总目标重视儿童的审美感知、情感及创造力 总目标中包含达到目标的途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及其分析
1、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 2、幼儿绘画教育的目标 3、幼儿手工教育的目标 分析:
展开性 目标
表现性 目标
陈述内容
特点
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 1、儿童表现出的行为,如“画
(行为结果的封闭性) 出”。
外在
2、儿童的这种行为发生的条件,
如“在教师指导下的”。
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一
个正在拍球的人”。
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 注重行为进展的过程,据教学进展
(行为本身的过程性) 情况提出目标,不关注事先规定的
领域不同活动的特点不同 领域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领域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相同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1、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 2、具有层次性 3、是制定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的依据
(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 它是最具体的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
展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所有目标最终都要通过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目标与内容体系
引言 目的和目标 目标的重要性
1、目的与目标 都指想要达到的某种行为结果。 区别: “目的”着重于表示行为结果的基本意图 “目标”着重于指出行为结果的具体标准和方向
“目的”比“目标”更基本、更宽泛 “目标”比“目的”更具体、更明确
2、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一般和特殊 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形式。 教育目的具有政策性、概括性; 教育目标则具有策略性、具体性。
思考:工具论与本质论各自的利弊何在?在幼 儿教育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二者?
工具论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倡以儿童为 中心的美术教育。它重视儿童兴趣,强调儿童自 发性和创造性培养,但忽视系统的美术知识和技 能传授。
本质论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教师和教材 为中心。重视艺术的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等 审美力的全面培养,但对自发性表现的启发显得 不足。
目标的重新表述
思考:画表情活动安排在哪个年龄段 比较合适?依据是什么?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视频中人的面部表 情,感知高兴和悲伤时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 【认知】【展开】
(2)在幼儿反复观察、体验面部表情之动态变 化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简单的线条(例如, 曲线)和图形(例如,圆形)眼、手协调一致 地画出人物高兴或悲伤的面部表情。 【技能】【行为】
(3)引导幼儿两两一组,进行“你扮鬼脸我作 画”的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性画出各种 面部表情,体验活动与创造的乐趣。 【情感】【表现+展开】
请结合上图,写出一次欣赏活动的目标。
1、这些作品适合让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看?为 什么?
2、确定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写目标的时候我们要考虑那几个原则?
案例分析1 活动名称:画味道 活动目标: 1、 通过尝味、说味、画味活动,启发幼儿发挥
想象,大胆地运用语言及不同的线、形、色大胆 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请你分析该目标书写的优点是什么?
缺点在哪里?应如何调整? (一)分析 ➢ 本目标的书写角度和书写方式 ➢ 优点 ➢ 缺点 (二)调整
内在
目标,如“感受《春》中色彩的简
洁、形象的夸张与鲜明”
儿童参与活动后所得到的 强调行为结果的开放性,关注儿童
各不相同结果
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反应形
(行为结果的开放性) 式,而非事先规定的行为变化的结
外在
果,如“学习用七巧板拼贴出各种
物体的造型”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范例分析及 其调整(P127)
一、工具论
1、思想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杜威的进 步主义
2、代表人物:里德、罗恩菲德 3、核心观点:强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
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忽 视创作效果,主张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
二、本质论
1、代表人物:艾斯纳、古力 2、核心观点: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 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确定与结构分析
一、确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 2、儿童 3、学科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结构及其分析
总目标——方向性要求
↓(结合各种美术活动类型)
分类目标
↓(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年龄阶段目标
↓(某一部分具体化)
单元目标
↓(结合学科及儿童经验中的内容)
第一节 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演变 二、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演变
一、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演变
(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早涉及到儿 童美术教育目标
此时期,为工匠式技术教育。 美术教育方式:师徒式 美术教育目标:掌握技艺
(二)19世纪中期,出现美术教育,在欧洲的普通 学校教育中有了一定地位。 美术教育被纳入教学体系初 美术教育目标:掌握正确的描写能力 和制作技术
教育活动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制订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P123-124) (二)整合性原则(P124)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撰写 1、从教师角度写
(1)行为目标 2、从儿童角度写 (2)展开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行为 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 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 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 60% 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 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 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 象十分有意思。
(三)19世纪末,美术教育有了独立的位置,被
纳入美育领域,同德、智育并列。
此时期,具有各种不同观点的美术教育目标 1、审美教育论 2、情操教育论 3、创造教育论 4、个性教育论 5、生活艺术论
(四)20世纪以来,西方儿童美术教育出现了工 具论和本质论两大理论派别
工具论强调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本 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 基础的美术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