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精选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精选
一室模型时-量曲线
T
48
三、二室模型
a、中央室:某些部位药物浓度可与血液浓度迅速达 到平衡(如;血流丰富的组织)。
b、周边室:某些部位需延迟后才能与血液浓度达 到平衡(如;血流量较小的组织)。
2020/11/24
49
2020/11/24
50
2020/11/24
51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elimination):即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
➢ 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20/11/24
41
二、排泄途径
(一) 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除结合型药物外,均可经滤过排泄。 2、肾小管主动分泌:
➢转运系统
弱酸性药转运系统(PG、丙磺舒) 弱碱性药转运系统(奎宁、苯丙胺)
2020/11/24
42
3、肾小管重吸收: ‹1›、概念:远曲小管对肾小管内药物进行重吸收。
二、药物代谢后的结果
1、药物活性消失,极性增加(多数药物): 2、药物活性增强:可的松 H+ 氢化可的松(少 数)
3、药物毒性增强:对硫磷 O 对氧磷(个别)
2020/11/24
33
三、药物代谢部位
1、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2、其它:胃肠道、肺、皮肤、肾脏。
四、药物代谢步骤
分为
Ⅰ相反应
Ⅱ相反应
目前已发现有近1000种CYP450,与人类有关的近 50种。
2020/11/24
36
b、命名规则:CYP—— 2—— C—— 19 CYP2C19
酶蛋白 家族 亚家族 酶个体
※ CYP1,CYP2, CYP3为参与药物代谢最重要的 CYP450(参见P13)
C 、 CYP450 作用;主要参与药物氧化反应。
胃肠道吸收入血的药物经门静脉到达肝脏,部分药 物被肝脏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肠壁 细胞、肺也是首关消除器官)。
首关消除意义:
1、首关消除高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
2、具有首关消除的药物要适当增加剂量(但要注
意代谢物的毒性)。
2020/11/24
16
(二)舌下直肠给药
1、吸收部位:舌下、直肠粘膜下血管吸收。
反应式:DH+NADPH+H++O2
2020/11/24
DOH+H2O+NADP+
37
2020/11/24
38
3、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1)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 a.使药物代谢酶,活性 含量 的药物
酶诱导剂
b.酶诱导剂可使合用底物药物代谢速率加快。
问题;
作用强度?(增强, 减弱)
与诱导剂合用的药物
b、胆汁引流药物作用时间? ( 延长,缩短)
2、胃肠道排泄:胃肠道粘膜下血管内药物向胃肠腔 内扩散。
2020/11/24
45
(三)其它排泄途径:
1)乳汁排泄: 多见于碱性药物(乳汁PH值低于血浆)。
2)肺排泄:挥发性或气体药物。 3)唾液排泄: 4)汗腺排泄:Br-、I-可经汗腺排泄。
2020/11/24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 学-PPT精选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对象;
1、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020/11/24
2
2020/11/24
3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三种方式
脂溶扩散 滤过 载体转运
[HA]
(推导过程见P5)
PH值数学值增减,[A-]/[HA]比值以指数值变化 。
2020/11/24
7
例如:某药pka=3.4,环境PH值为1.4时;
10-2= [A-]
[A-]
即;
= 0.01
[HA]
[HA]
环境PH值变为2.4时;
[A-]
[A-]
10-1=
即;
=0.1
[HA]
[HA]
2020/11/24
54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 概念;
➢ 血浆药物单位时间内按恒定速度进行消除。
➢ 例:某药按10mg h-1消除。
100 1h 10
90 1h 10
80 1h 70 10
2020/11/24
55
特点
1、消除能力达到饱和,按Vmax进行消除(与C 无关)。
2、时量曲线特征:
dc = -K
c
dt
积分得:
2020/11/24
19
附:静脉给药
方式: 静脉注射(iv);静脉滴注(v/ gtt);
特点: a.静脉给药起效最快,适用急、重症病例。 b.静脉给药有无吸收过程?
附:各种给药方式起效快慢顺序
静脉给药>吸入给药>皮下、肌肉注射给药>舌 下、直肠>口服
2020/11/24
20
(五)局部用药 局部作用: 药物在用药部位(吸收前)产生的药物效应。 如;皮肤、眼、鼻局部用药。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 药物吸收后经转运分布到效应器官产生的药 物效应。
药物消除=分布+代谢+排泄
➢ 药物消除类型:
➢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dc dt
=-KCn n=1
➢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dc dt
=-KCn n=0
2020/11/24
52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 概念:
➢
以原血浆药物浓度(药量)为起点,单位时间
按恒定百分比速率消除药物。
➢
例:消除速率为10%h-1。
100 1h 10
90 1h 9
1h
81 8.1
72.9
特点:1、单位时间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消除能 力未达饱和)。
200 1h 180 1h
2020/11/24
20
18
53
2、时量曲线特征:
c
lgc
t
dc dt = -KC 积分得:Ct=C0e-ket
2020/11/24
T
用对数表示:
-Ke lgCt= 3.303 t+lgC0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2020/11/24
13
一、吸收
定义: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给药途径及吸收部位
(一)口服给药
1、吸收部位
经
口服药物 胃、肠道粘膜下血管吸收
环
进入血液循
2020/11/24
2、给药方式:舌下含化;栓剂或灌肠;
3、首关消除情况: 舌下给药 无首关消除
直肠给药 50%药量可绕过肝脏
2020/11/24
17
(三)吸入给药 1、吸收部位 气态药物 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2、给药方式 气雾吸入,吸收迅速,起效快。
2020/11/24
18
(四)皮下肌肉注射给药 1、吸收部位: 药液注射到皮下、肌肉组织 皮下、肌肉组 织血管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2、给药方式: 皮下注射(sc); 肌肉注射(im);
2020/11/24
21
一、分布的基本概念
药物吸收后经血液循环转运到效应器官的过程。
二、与临床的关系
效应器官药物浓度与作用强度成正比,因此;
起效快
起效慢
分布快 作用强
2020/11/24
分布慢 作用弱
22
三、影响分布的因素
➢ 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进入血液均可与血浆蛋白质不同程度地结合形
成结合型药物;
2)弱碱性药物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 讨论: 弱酸性药(巴比妥类)中毒,为了促进胞细
内药物向血液转移,应碱化血液还是酸化血液?
2020/11/24
31
5、组织细胞对药物的亲和力
碘
甲状腺
氯喹
肝脏
钙
骨骼
庆大霉素 角质蛋白
四环素
幼儿骨骼,牙釉质
2020/11/24
32
一、代谢(生物转化)的概念 即;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2020/11/24
10
2020/11/24
11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面积×通透系数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1—C2)×
厚度
影响因素:a、膜两侧浓度差(与血流量有关)
b、通过面积
成正比
c、通透系数(药物分子脂溶度)
d、通透膜的厚度
成反比
2020/11/24
12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8
结论
弱酸性药,在酸性条件,HA A- 脂溶扩散 弱酸性药,在碱性条件,HA A- 脂溶扩散
2020/11/24
9
弱碱性药:B+H+;
HO
-
离子型药
推导得:
[BH+]
10PKa-PH =
[B]
结论:弱碱性药在碱性条件下,B BH+
弱碱性药在酸性条件下,B BH+
脂溶扩散 脂溶扩散
2020/11/24
N胶质细胞
27
血脑屏障与分布的关系:
➢ A:脂溶性药物可通过B•B•B
➢ B:水溶性药物不易通过B•B•B
➢ C:结合型药物不易通过B•B•B
※ 注:炎症可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如脑膜炎
时青霉素可通过)。
2020/11/24
28
➢ 2)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 组成;胎盘绒毛膜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 特点;胎盘屏障与一般毛细血管通透性相似,因此孕 妇禁用引起胎儿畸型及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