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2011 — 2020年)总论望谟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东部。
长期以来,资源、地理位置的限制是造成望谟县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的限制导致望谟县产业的初始选择范围狭窄。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望谟县在交通条件和经济区域环境上将大幅度得以改观,随着“两高两铁”开工建设,随着“泛西江经济区域”的战略推进,望谟县区位劣势亦将转化为区位优势。
望谟生态环境优越,布依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农业经济基础好,发展工业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且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5到10年,是望谟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望谟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强省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文件精神,望谟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望谟县城的规模扩展,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望谟县工业园区“一区四园”的战略决策,依托生物资源大力发展轻工业,依托“两江一河”黄金水运航道,建设望谟物流港,打造贵州通江达海第一港,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努力实现望谟工业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新突破。
本规划是根据望谟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由望谟县工业局委托贵州省轻纺工业设计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力求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和深入研究分析望谟工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望谟县情,以分析发展产业资源条件入手,并以现场踏勘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条件为第一手资料,汇聚产业、规划、建筑、给排水、供配电、供热、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集体智慧,编制完成《望谟县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望谟县在“十二五”期间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园度,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集群式发展的格局。
《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强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提出了近期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是指导望谟县工业园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招商引资、引导企业集聚、安排项目建设投资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发挥望谟县的资源组合优势,集聚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轻工业、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支持,对加快望谟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规划范围望谟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分为“一区四园”,分别为平洞轻工产业园区和综合服务区、乐康临港工业园区、桑郎农业产业化园区、油迈物流园园区。
“一区四园”规划布局涉及4个乡镇,总规划用地范围面积约3920公顷。
望谟工业园区“一区四园”总体布局依托“两高两铁”和西江“黄金水道”对外交通结构,遵循望谟资源分布,辐射乡镇,强化县城与乡镇的联系,凸显水陆联运优势,打造港口经济。
根据此规划原则,形成“一带”、“两轴”、“三心”、“四园”的空间布局。
“一带”即以蔗香港口,油迈码头为经济节点的西江、红水河经济带;“两轴”即连接临县城平洞园区至油迈园区余安高速公路和县规划建设的县城经乐康园区至蔗香港口的高速公路联线,此条道路可延伸至广西白色;“三心”即临近县城定位为轻工产业和综合服务的平洞产业园区,二是以蔗香望谟港港口经济为特点的物流制造业园区,三是以农业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乡镇辐射面较广的桑廊农业产业园区;四个园区的布局有效依托道路交通的建设发展,积极应对“泛西江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敞开面对的广阔市场的面,打开通向珠三角经济圈的门,使望谟即将具有的港口经济融入西江港口经济带;四个园区的布局将整合望谟县资源分布,辐射沿线乡镇,带动经济发展。
1、平洞轻工产业园区位于望谟县城西北角,离县城2.5公里。
紧靠《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第6条横线余庆至安龙连线公路(从余庆、独山、平塘、罗甸、望谟、册亨至安龙的组成路段望谟出口匝道旁,和赤水经安顺、紫云至望谟的纵连线高等级公路)望谟出口匝道旁,和黄百(黄桶至百色)铁路望谟货运中间站支线以西。
规划范围包括复兴镇的八村岜赖组、五村平洞组、坝算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0'~106°32',北纬24°53'~25°37'之间,规划用地面积665.82公顷,其中工业用地和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约224公顷。
规划区南接县城规划扩展区。
2、乐康临港工业园区位于望谟县蔗香乡,距离县城33公里,距蔗香码头约19公里。
规划范围包括蔗香乡的4个村,规划用地面积1645公顷,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约1035公顷。
规划区南接“两江一河”规划的望谟县蔗香集装箱码头。
3、桑郎农业产业化园区位于望谟县桑郎镇,距离县城约68公里。
规划范围包括桑郎镇的2个村,是桑郎镇区规划的产业拓展区,规划用地面积925公顷,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约626公顷。
4、油迈物流园区位于望谟县油迈乡,距离县城17公里(余安高速望谟段)。
规划范围包括油迈乡的1个村,规划用地面积685公顷,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约417公顷。
规划区含“两江一河”规划中的望谟县油迈码头二、规划依据(一)国家有关规划及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改企业〔2007〕2897号);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10、《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
(二)贵州省有关规划及政策文件1、《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3、《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5、《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6、《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7、《贵州省“十二五”轻工业发展规划》;8、《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9、《贵州省包装工业中近期(2009—2015年)发展专项规划》;10、《贵州省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11、《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修编)。
(三)黔西南州及望谟县有关规划及政策文件1、《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3、《黔西南州“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4、《黔西南州“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5、《黔西南州土地利用规划修编(2010年——2020年)》;6、《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7、《望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中共望谟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9、《望谟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10、《望谟县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年)》;11、《望谟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2、《望谟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13、《望谟县农业及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4、《望谟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15、《望谟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16、《望谟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17、《望谟县“十二五”电网规划》;18、望谟县有关建立工业园区的文件。
19、《州人民政府批转州环保局关于黔西南州地面水域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报告的通知》(州府发(1996)56号);三、规划编制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和“增比、进位、突破”的要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县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
按照符合市场需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能够带动促进相关产业及经济优势发挥发展的基本要求,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地方特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望谟县工业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二)发展思路依托生物资源、区位条件重点发展“三大产业”(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制造加工业、综合利用及配套产业);依托“两江一河”水运航道,建设望谟物流港,凸显港口经济特色,打造贵州通江达海第一港。
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层次,有步骤,抓实施;搞好城乡结合,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建设并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形成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配套的生产体系;力争在“十二五”初期建成望谟县工业园区(“一区四园”),工业经济达到有一定的规模,到2020年左右,形成具有望谟县特点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涌现一批优秀产品、创出品牌。
(三)规划原则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工业园园区有序转移。
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促进与珠三角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