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米手机分析报告

小米手机分析报告

小米手机分析报告
一、小米公司介绍
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小米手机、MIUI、米聊是小米公司旗下三大核心业务。

“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

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60万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小米拒绝平庸,小米人任何时候都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创意。

在小米团队中,没有冗长无聊的会议和流程,每一位小米人都在平等、轻松的伙伴式工作氛围中,享受与技术、产品、设计等各领域顶尖人才共同创业成长的快意。

二、分析内容
1.优势
1)团队:
创业公司必须有正确的方向、靠谱的团队和从事靠谱的事情。

小米公司拥有豪华的创业团队,大多数创始人都熟谙技术产品,对于创造优秀的产品都有共识。


一个联合创始人都是在和雷军反复长时间交谈后,才确定是否加入小米公司。

小米公司由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军带领创建。

小米公司共计七名创始人:
雷军:现任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小米科技CEO。

曾任金山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著名天使投资人(凡客诚品、多玩、优视科技、小米科技、拉卡啦、
乐讯网、乐淘、迈众、喜讯无线、7k7k)。

林斌: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

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工程总监、Google全球技术总监。

全权负责谷歌在中国的移动搜索与服务的团队组建与工程研发工作。

再早一些时候,林斌是微软工程院的工程总监,可以说是当今软件产品和互联网产品技术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

黄江吉: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负责小米公司工程技术。

毕业于全美大学排名第6位的普渡大学,1997年至2010年就职于微软公司,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

先后负责微软商务服务器高性能数据分析系统、B2B系统Biztalk 自动物流分布系统,微软中国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 7多媒体、浏览器、即时通讯等项目研发。

人们都叫他KK。

KK还不到30岁就成为微软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师。

洪锋: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米聊产品负责人。

洪锋最令人惊奇的经历就是他在Google用20%的业余时间,和几个人一起做了Google 3D街景的原型。

洪锋在美国Google的时候,是高级工程师。

后来洪锋回到中国,在中国谷歌,他又是第一产品经理。

他所主持开发的谷歌音乐,成为了中国谷歌为数不多的饱受赞誉的产品。

刘德: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负责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和供应链业务。

ArtCenter毕业的牛人。

曾创办了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并担任系主任。

周光平: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负责小米公司硬件及BSP团队。

周光平博士曾是摩托罗拉最畅销机型“明”的硬件研发负责人。

1995年加入摩托罗拉总部,担任核心专家工程师。

1999年回国协助创办摩托中国的研发中心。

曾任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摩托罗拉个人通讯事业部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及硬件部总监、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通信专利委员会副主席、摩托罗拉亚太区手机
质量副主席。

2)产品:
高性价比:1999元,1.5双核处理器+1G内存、800万象素、4寸屏、大容量电池。

产品系统:MIUI。

对安卓2.3系统深度定制,更友好的界面和操作体验,在短信、电话、通讯录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进。

MIUI系统每周一个开发版本,每月一个稳定版本,采用互联网式的系统开发模式。

产品定位:打造发烧友的手机。

小众乐趣,大众引爆。

3)推广方式:
先少量派送->工程师秒杀【积分+限购(每天200台,共600台)+限时(秒杀)】->正式版限量销售。

通过少量发送,有效修正错误。

前期预热够足、够长、够吊人胃口,微博预热和交流,不断制造话题,加深终端用户对于小米的期待和互动。

与媒体互动。

请媒体到小米公司各个部门,了解小米手机的生产、物流、服务体系。

甚至让媒体亲身感受小米手机的质量。

让媒体和用户近距离感受小米,这样小米的品牌切近用户,以便树立品牌。

企业和用户的关系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双方关系仅仅是停留在商业交易层次,我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商业
1.0; 我把这种企业和用户互动的商业模式称之为商业
2.0。

软文传播。

通过活动,鼓励网友或发烧友撰写小米的测评文章,从而让跟多人参与并且了解小米手机。

采用半遮半露的方式,吊住媒体和用户的胃口,让他们跟着小米节奏一步步走。

通过小米生日的活动日,做成用户PARTY,增强用户与小米的互动。

雷军运用个人的影响力。

纷纷涉足各大网络媒体:新浪微访谈、腾讯微论坛、极客公园。

其他雷军投资的公司高管也纷纷帮助雷军摇旗呐喊,帮助小米推广
和解释。

4)销售渠道:
小米公司,避开采用传统的分销模式。

因为在智能机领域分销渠道成本占到终端价格的三分之一。

因此小米公司通过互联网的销售,物流体系借用凡客的固有体系完成。

2.劣势
制约小米发展的:手机的出货量、手机的售后。

3.机会
移动互联网整体快速发展,还没有一家领导型企业。

4.威胁
其他互联网大公司,都将或已经介入手机领域。

5.其他感受
1)如果仅仅做一款产品,需要更谨慎,更实用,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使用。

2)一款手机完美的设计也不是一开始能够做到的,需要逐步完成,因为需要技术、供
应商的配合完成。

3)创业过程:靠谱的人+不确定是否靠谱的事情->探索->靠谱的人+靠谱的事情。

4)盈利模式的变革,传统手机都是卖硬件赚钱,但是小米手机采用硬件不赚钱,通过
服务和软件赚钱的模式。

5)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资源,足够的钱,能不能干成事情肯定取决于团队的心态。

操作系统研发互联网化,每周发布一个版本。

6)在移动互联网,各大开发公司,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手机的最基本的功能,短信、
联系人和电话。

这些基本功能,都需要在细节上入手。

细节就是普通人不会关注到的地方,但是却会影响使用感受的地方。

7)雷军说,“我理解的极致就是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东西,只有极致的东西才能超越
用户的想象,才会有良好的口碑”。

8)重新发明手机,并不是外观上的,而是互联网和软件的“智能”层面。

9)雷军有几个产业判断:
第1个,认为从大趋势上来说,手机将会取代电脑,成为每个人主要的计算中心。

第2个判断,是整个手机工业,通信产品的演变轨迹将越来越趋向于电脑产品。

当没有“Wintel”(微软+英特尔)这样的联合巨头垄断之后,全球手机
产业在竞争中非常开放。

没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压制创新,每一家手机链条中的
公司都被激发出了强大的潜力。

雷军认为,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中国手机厂商
凭借生产和成本的优势,会有真正意义上迈向世界的机会。

第3个判断,雷军认为当移动互联网崛起,手机的规则将被重新定义。

应用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互联网玩法儿将会证明自己将比传统玩法儿更加先
进,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传统手机离用户的距离太远,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更新
太慢,从互联网的视角来看过于呆板。

,每一个Bug,用户都能看到是由哪个
工程师在负责解决,进展如何,需要多少时间,并能随时与工程师在过程中互
动。

这些Bug的修复和功能改进,将整合进每周整体的版本当中去。

第4个判断是“回归本源”。

让智能手机首先是好用的手机,其次再是智能的手机,也就是将能方便地打电话、发短信定为底线,成为衡量手机的关键标
准。

10)小米数百名负责仓储的员工忙碌的工作,丝毫感觉不到一丝丝沉闷压抑,员工都穿
着颇有文艺范的小米橘色T恤,互相谈笑往来,紧密配合。

11)通过看员工的眼镜就可以看出一个工厂是否人性。

小米的员工不同于其他工厂的工
人原因有以下几点:
员工几乎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互相之间有共同语言,配合默契。

工作环境非常舒适,清洁工随时打扫,配合着流行音乐,员工有人性化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收入水平要高出其他电商。

这点可以从其他电商的员工纷纷转投小米可以体现出来。

当然,由于时间短暂,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没有总结出来,但是总的来说
就一句话“以人为本”。

12)雷军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被奉为商业宝典。

产品经理:唐渠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