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第五节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一)纳米乳 纳米乳(nanoemulsion)又称微乳(microemulsion),
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自发形成, 粒径为10~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或半透 明的均相分散体系。
6
6
与普通乳剂的不同:
乳滴形状和大小方面:纳米乳一般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粒径在 10nm~100nm之间,普通乳剂一般为球状,大小分布不均匀,粒径 一般大于100nm。
14
二、常用的辅料
(二)乳化剂
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白蛋白 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5
15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山梨坦(亲油性,商品名Span)、聚山梨酯(亲 水性,商品名Tween)、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亲水性 ,商品名Myrj)、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亲水性,商品 名Brij)、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聚醚型,商品 名Poloxamer或pluronic)、单硬脂酸甘油酯及蔗糖脂 肪酸酯类等。
W/O型纳米乳
O/W型纳米乳
11
双连续结构
(二)亚微乳
亚微乳(subnanoemulsion)为粒径在100nm~1000nm之间的
乳剂。 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状,稳定性不如纳米乳,可热压灭菌,但
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亚微乳会分层。 通常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和稳定12剂组成。
12
(二)亚微乳
吸收率等特点。
13
13
二、常用的辅料
(一)油相
要求成分较纯,形成的乳剂毒副作用较小,化学性质稳定,对 药物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并能与乳化剂分子之间保持渗透和联系 ,以确保所制备的纳米乳能完全包封药物,且容易形成界面膜。
主要采用植物来源的长链甘油三酯,如麻油、棉籽油、豆油等 。但由于油相分子链过长不易形成微乳,现多采用中链(C8~C10 )甘油三酯(Captex 355,Miglyo1l4 812等)和长链甘油三酯合用 作为油相。
分散性质方面:纳米乳为具有各向同性、低黏度(与水接近)、透 明或半透明的液体,普通乳剂为不透明的液体,黏度远大于水。
7
组成方面:纳米乳乳化剂用量大,约为5%~30%,且一般需加助 乳化剂,普通乳剂乳化剂用量多低于10%,一般无需加助乳化剂。
7
与普通乳剂的不同:
热力学稳定性方面:纳米乳稳定,可热压灭菌,离心后不 分层,普通乳剂不稳定,不能热压灭菌,离心后分层。
常用的有低级醇(正丁醇、乙醇、丙二醇、甘油)、有机胺、中短链 醇类、低分了量的聚乙二醇类。
有效的助乳化剂可使乳化剂的用量成倍地减少,因此研究和发现低毒
18
的新型助乳化剂对纳米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可供药用的助 乳化剂种类十分有限。
18
(四)稳定剂
乳剂的界面膜常因加入脂溶性药物而改变,需加入半亲 油、半亲水,表面活性不高,能定位在界面膜内的稳定 剂,以增大膜的强度、增大药物的溶解度,使亚微乳的 ζ电位绝对值升高,增加亚微乳的稳定性。
发展:早期的亚微乳中不加入药物,仅作为脂肪乳剂用于高能量 的胃肠外营养。近些年来,亚微乳作为一种载药体系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在市场上已有地西泮、异丙酚、依托咪酯、前列腺素E和脂溶 性维生素等静脉注射用亚微乳产品。
特点:作为载药体系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
度、使药物具有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和刺激性、提高体内及经皮
9
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乳,因增加了表面的亲水性,减少了被巨噬细胞 的吞噬,从而明显延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 米乳。
9
纳米乳的特点(优点):
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属热力学稳定系统,经热压灭菌或离 心也不能使之分层;
工艺简单,制备过程不需特殊设备,可自发形成,纳米乳粒径 一般为10~100nm;黏度低,可减少注射时的疼痛;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
主编 杨明 李小芳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五节 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技术
要点导航
1.重点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含义、特点、分类 及制备方法。
2.难点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质量评价。
目录
一、 二、 三、 四、
概述 常用的辅料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制备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质量评价
常用的稳定剂有油酸、油酸19钠、胆酸、脱氧胆酸及其钠 盐等。
19
三、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制备 1.纳米乳处方筛选
通常纳米乳的形成所需的外加功小,主要依靠体系中各组分的匹配, 寻找这种匹配关系的主要办法有PIT(相转换温度)、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法)和盐度扫描等方法。在制剂学中,研究纳米乳的常 用方法是HLB值法。 一般而言,体系HLB值在4~7间易2形0 成W/O型纳米乳,在8~18间易 形成O/W型纳米乳。 由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成。
16
16
(二)乳化剂
静注最常用的乳化剂是磷脂和Poloxamer。 乳化剂可能有潜在的毒副作用,故制备时尽可能减少乳化
剂用量。 另外,混合乳化剂通常比单一乳化剂的乳化能力强。剂
作用:插入到乳化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增加膜的牢固性、 柔顺性和流动性,促进曲率半径很小的膜的形成;增大乳化剂的溶解 度,降低界面张力,甚至出现负值,有利于纳米乳的形成和热力学稳 定;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与油、水混溶性方面:纳米乳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与油相混 匀又能与水相混匀,普通乳剂只能与外相溶剂混溶。
8
8
纳米乳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有环胞素A Cyclosporine A 、沙奎那韦Saquinavir以及利托 那韦 Ritonavir等纳米乳制剂上市;
出现了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EDDS),即药物制剂口服后,遇体液,在胃肠蠕动下通常 37℃自发分散成O/W型纳米乳;
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酶解,可形成对药物的
10
保护作用并提高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10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
油包水型(W/O型) 水包油型(O/W型) 油水双连续结构(Bicontinuous structure ,B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