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华山简介

少华山简介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华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西起少华峰,东至蟠龙山,南依秦岭主脊,北临310国道、连霍高速(西安—潼关段)和陇海铁路。

面积63平方公里,由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潜龙寺、少华峰五大景区组成,自然及人文景观多达150处。

这里有峻秀的山峰,神奇的巨石,多姿的瀑布,碧绿的湖水,葱郁的森林,稀有的动植物。

森林覆盖率90%以上,生态环境近乎原始,气候宜人,四季风光变幻无穷。

红崖湖景区概况红崖湖景区位于小敷峪浅山地带,北起山口,南连石门峡景区,东临潜龙寺景区,西接少华峰景区。

海拔高度在600——800米之间,总面积1930公顷。

是进入公园的第一个景区。

区内谷地宽阔,山环水抱,湖潭相连,峰峦突起,人文景观遍布。

石牌坊位于少华山前旅游公路上,高14.6米,宽26米,五孔结构,由汉白玉石材建成,通体洁白,气势恢宏,是时下西北第一大石牌坊。

牌坊门额正中镌刻的“少华山”三字,为中国书界泰斗沈鹏先生亲笔书写。

牌坊前花红草绿,雪松婆娑,牌坊后是20米宽的旅游大道直通景区。

该牌坊是少华山标志性建筑之一,2007年5月建成。

宁山寺位于森林公园大门东侧,宁山北麓。

据记载,北宋熙宁五年(1072)及元佑元年(1086),今柳枝镇半截山和莲花寺小敷峪内分别山崩,当地僧众以图镇山,在此建寺。

该寺座南面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

主要殿宇雕梁画栋,脊兽琉瓦,尽呈明清风格。

寺内古木葱茏,青竹萧萧,溪水环绕,清静无尘,为关中名刹古寺。

佛界高僧慈云法师曾在该寺主持佛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为该寺书写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信之徒”,并题山门横额“宁山净寺”。

寺院香火旺盛,善男信女来寺发心还愿不绝。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宁山寺古庙会,期间方圆百里内的僧侣、信众和香客,数万人云集宁山寺,讲法诵经,拜佛祈福,游赏观景,成为陕东佛界一大盛事。

敷谷湖位于小敷峪口,由原小敷峪水库改建而成。

湖坝高30米,长116米,东西与对峙的山崖相连。

坝顶上建有别具风格的廊桥,白柱蓝梁,平顶透格,清秀典雅,东西桥头各有一座凉亭扼守。

廊桥上方有“敷谷湖”三个红漆大字,为陕西当代著名书法家吴三大所题写。

桥下是湖水溢流形成的33米宽,30米高的银色水幕。

水幕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多有彩虹出现。

湖面开阔,波光粼粼,面积约5万平方米,水深30多米,湖水碧绿,如天然翡翠。

湖西的峰崖峻峭壁立,一条50米高的瀑布悬挂在峭壁上,瀑水冲击湖面,激起千层雪浪。

坝北的深谷中有一金色巨龙,盘曲戏水,威严中透出几分灵动。

山崖、湖水、瀑布、大坝、廊桥,互相映照,形成了特殊的湖山风光。

红崖绝壁进入山口3公里,可观红崖绝壁。

绝壁自然而成,呈凹形,面东而立,高约300米,宽约500米,直上直下,直插云天,崖壁褐色,气势雄伟,为国内所罕见。

绝壁底部建有百米廊道,红柱黄瓦,石栏围护,与登山步道相连。

据传说,红崖绝壁下有藏宝洞,为九纹龙史进当年在少华山聚义时所凿造,内有金银财宝无数。

后有人到崖下探洞寻宝,但都神秘失踪。

绝壁下是曲堤柳岸的红崖湖,站在廊道上环视,可领略“一湖烟水千株柳,四面云山万仞崖”的景致。

寇公祠位于红崖绝壁南侧山峰之上,天官府遗址之下,是为纪念和祭祀寇准而新建的一处人文景观。

寇准(961—1023),华州人,曾任北宋宰相,在北宋抗击辽国的战争中,建立丰功伟绩,受到后世敬慕。

后寇准遭贬,曾来此隐居。

在一些小说和戏曲中寇准被称为天官,因此寇准隐居的地方称天官府,祠名寇公祠。

该祠座西面东,三间一开,青砖黛瓦,雕梁画栋。

祠内正中有寇准塑像,四周墙壁上是反映寇准生平伟绩的壁画。

祠前平台上建有天官亭。

该亭八角重檐,造型彩绘呈宋代风格。

天官亭牌匾为陕西著名书法家钟明善题写,两侧亭柱有抱对:“青山有德伴名相;皓月无暇照幽亭”。

寇公祠建在峻峭的山峰上,有索桥、石阶步道、栈道可上下安全通行。

猴王峰耸立在奥吉沟口的一座独立山峰。

高约200米,因形如一只巨猴而名猴王峰。

猴王峰东侧峰峦叠起,峰头也似形态各异的猴子。

站在八里桥向南观赏猴王峰,可看到一只巨猴正襟危坐,仿佛口中念念有词,周围数只小猴或抓耳挠腮,或低头思索,一副猴王诵经、群猴听道的画卷,自然天成。

传说猴王峰是唐昭宗李晔当年滞留华州时,所带的一只通人性、会人语的猕猴“孙供奉”的后代经陈抟老祖点化而成。

猴王峰脚下跌水流潭,动静有致,金鼎渡河水涌流,激起千堆雪。

还有一说。

相传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悟空和八戒结伴前往花果山看望悟空的猴子猴孙们,途中忽听有群猴嬉闹之声,悟空低头看到:“此乃什么山,竟有我的儿孙?”于是他们降落云头,来到群猴中间。

群猴一看齐天大圣驾到,赶紧齐齐嗑拜,其中一猴告诉悟空,这是少华山,他们在这里已栖息了数百年。

悟空放眼一望,好一座俊秀之山,于是将佛经一部分传于猴王,让其带领群猴不要只顾玩耍,要好生修行,八戒并将其形象留在了少华山上陪伴群猴。

之后,这只猴王带领群猴勤奋诵经,猴性颇灵,久而久之,在这灵山秀水的熏陶下,终于修成正果。

后来菩萨便将他们诵经的场面点化为一个永恒的瞬间,永久的留在了少华山上,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猴王峰、八戒峰、和群猴峰杜牧台越过杜公桥,可登杜牧台。

杜牧台是杜公桥东南山腰上的一个平台,因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此作《望少华三首》而名杜牧台。

杜牧(803—约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文宗大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性刚直有节,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人号“小杜”,以别杜甫。

杜牧台上建有三间古亭,杜诗《望少华三首》被镌刻在亭旁的石壁上,四周林木繁茂,花草葳蕤。

站在古亭向河西望去,少华峰高耸挺拔,巍然屹立,风姿秀逸。

山脚下,一河溪水,弯弯曲曲,,向北流去。

想当年,空怀报国之志的杜牧,站在此地,也被如此美景所陶醉,“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的绝句脱口而出,脱离仕途、隐居少华的情怀涌上心头。

附:杜牧《望少华三首》:一、身随白日看将老,心与青云自有期。

今对晴峰无十里,世缘多累暗生悲。

二、文字波中去不还,物情初与是非闲。

时名竟是无端事,羞对灵山道爱山。

三、眼看云鹤不相随,何况尘中事作为。

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

娘娘庙又称玉女庙,位于玉女桥南山岭之巅,坐南面北,三间一开,青砖灰瓦,油漆彩绘尽显道教风格。

庙内中央供奉娘娘女神,面容慈祥庄严。

男女侍童各列两侧,男童手捧书卷,女童手持玉如意。

娘娘庙原址在今玉女桥南三十米的大道中央上。

原庙坐北面南,依次建有戏楼、中殿、上殿及两侧廊房,初建何时现无考,仅知最晚一次整修为明崇祯八年(1635),1966年原庙全毁。

庙主据传为华县下庙一带村姑,在此地奉道自修,乐善好施,为人治病,羽化成仙后,当地人立庙祭祀。

明清以来,信众香客进庙祈福、求子、祛病多有灵验。

庙北山崖上有“养心洞”,传说为娘娘神栖修之所。

石门峡景区概况石门峡景区位于小敷峪中部,海拔高度800—2000米,面积2450公顷。

景区内山高林密、奇峰重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里雕琢得雄伟神奇、千姿百态,峰、洞、石、林、泉、瀑、庙交融成景,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风景区。

石门位于金壶桥南500米,为千百年来洪水冲刷和地质岩层自然变化而成。

石门坐落在峪道内横卧的山梁中央,高约30米,宽约20米,两边是壁立的石崖,崖上有多处摩崖石刻。

石门底部一边是进出小敷峪的山道,一边是奔泻喧嚣的激流。

石门内外,翠涌千峰,涛声不绝于耳,来到此处,“横岭中断河道开,碧水涌门滚滚来”的意境便可油然而生。

柳林川位于母子峡以南,是一段长约200米、宽约80米的川道。

两边是高耸峻峭的山峰,中间是哗哗流响的河流,沿河流是弯弯曲曲的林间小径。

川内柳林遮天,芳草铺地,山鸟穿空,藤蔓垂挂,乱石堆垒,河水涌流,一片深林幽谷的自然景象。

几百株百年老柳,在山风河水的侵袭下,虬枝盘错,体态龙钟怪异,立卧俯仰,皆成情趣。

行走在通幽的林中曲径上,坐卧在松软的如茵草地中,倾听着飞鸟的鸣啼,呼吸着含有青草山花芬芳的空气,享受着难得的清幽和静谧,是柳林川为游人提供的悠闲惬意的自然佳境。

石板河位于石门峡景区最南端,是一段长约百余米,宽约20米的石槽形河道。

河水在这里平缓流淌,清澈见底,水底岩石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河道两岸,石台如板,绿草如茵,林木繁茂,山鸟啁啾,人们在这里呼吸清爽无比的空气,饱览难得一见的林泉山石,充分享受原始生态下的神秘与宁静,一切烦恼和俗念瞬间消失,感觉身心已回归到远古时代。

石板河以上就是人迹罕至的密林谷景区。

九龙关雄踞于九龙潭悬崖峭壁之上,关城高约3米,宽约3.5米,方石筑砌,依山势而建。

中间一门洞,仅有三尺之宽,上镌“九龙关”三字,蜿蜒崎岖的燕子碥道从中穿过。

该关上有云雾缭绕的燕子崖,下有咆哮深谷的九龙潭,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要隘,也是进出小敷峪的必经之地。

相传北宋梁山好汉九纹龙史进与朱武、陈达、杨春在少华山聚众造反,为了预防官军的进剿,曾在此险要处建关设防,取名“九龙关”,后城毁关没。

二0 0八年在原址上予以恢复重建。

九龙潭位于燕子碥下百米深的峡谷中。

在这里,湍急的河水在陡峭光滑的连山石上飞流翻卷,冲向崖下的叠潭,黑青的潭水卷着浪花泻入下游湖中。

潭两侧是灰色的崖壁,崖壁上有九条数十米长的白色石纹,左右缠绕,如龙盘曲,因而人称这里为九龙潭。

站在山腰间的燕子碥道上,上看燕子崖云雾缭绕,紫燕翻飞,鸟瞰深谷中的九龙潭,树木笼罩,深不见底,只听见涛声如雷,震人心魄。

九龙潭上下有九龙轩、龙亭、观景台等人文景观分布,与四周自然景色映衬,相得益彰。

俗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当地传说,九龙潭下通东海龙宫,有人曾在九龙潭看到龙爪出现。

九龙潭的水,清澈澄滢,形姿美妙,极有灵性,经常饮用,可祛病消灾,平安多福。

九龙轩位于九龙潭下游湖面中央一船状平台上。

九间仿木建筑与抚琴台、美人靠、小木桥完美组合,形成一处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四周高山耸翠,澄湖幽静。

轩前平台如展,置身其上,可观赏喷珠溅玉的将军帽瀑布,可聆听如歌如诉的九龙潭涛喧。

在此茶叙、艺演、聚会、休憩也别有一番情趣。

天仙瀑布位于天崖北一条沟谷的尽头。

在山环林蔽的峡谷中,一股流水从落差39米高的崖头上,飘飘洒洒而下,如仙女凌空飞舞,姿态优雅,人称天仙瀑布。

平时瀑布当空舞素练,流响弄天弦,风姿绰约。

瀑水喷珠溅玉,形成水雾,落在游人身上,清爽宜人。

当上游来水量大时,瀑布则如脱缰的野马,腾空飞泻,声震空谷,气势壮观。

由于千百年流水的冲击,瀑布下方形成一个深潭,潭水碧绿,奔涌激荡,流向仙浴潭。

聚仙湾为祖师山脚下的一道河湾,因道教八仙曾在此相聚逍遥游而名。

聚仙湾长约200米,四周峰峦叠起,林木浓郁,风景秀丽,崖壁、河床、流水、巨石各有所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