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爱情的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以周如水、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为例1、用灵魂谱写青春的赞歌巴金,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代文学巨匠,他是一位“无意识”创作的作家,巴金是忧郁的,每当思想表达不出,情感无处倾吐,他便求助于笔,将燃烧着的热情宣泄出来,他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他强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①但是这种“无技巧”并非放弃技巧或不讲究技巧,他强调“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能有脱离内容的技巧’。
在三十年代他饱含热情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是以描写知识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信仰为主,而《爱情的三部曲》便是巴金早期的作品之一。
《爱情的三部曲》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的不同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它曾是巴金诸多作品中被彻底否定的作品之一,这是由于巴金在早期信仰过无政府主义,所以认为巴金他“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死敌”,这种偏激的说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它曾在生活中对人们产生的好的影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不是悲观和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它曾唤起了那一时代青年的觉醒,召唤人们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体现了巴金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关注,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积极的,给予人们努力向上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
《爱情的三部曲》是《雾》、《雨》《电》三部作品的总称。
作者用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从一九三一年,巴金就开始着手,一直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白色恐怖布满全国,在外忧内患的复杂的形势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巴金对黑暗的社会有着满腔的愤怒,情感无处发泄,于是便拿起笔来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进行创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便写了这本书,它曾是作者最喜欢的东西,作者曾经自己说过“这三部小说是为我自己写的”,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憎。
之所以要称之为《爱情的三部曲》,是因为作者打算把爱情当做这三部连续小说的主题,并且想借助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因为作者相信:“把一个典型人物的特征表现的最清楚的并不是他的每日的工作,也不是他的讲话,而是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的爱情事件。
”②巴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内心是孤独的、空虚的,思想总是在绝望中“挣扎”,,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一定的阴郁气,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是热情的,这就使得他的这部作品唤起了当时的一些青年读者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反抗黑暗社会的反抗意识,但是他却并没有给他们指出明确的革命道路,他们对信仰和理想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注定失败的命运。
尽管如此,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尽管人物遭到折磨和迫害,以至于死亡,但他追求的精神价值,他要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并未毁灭"相反,这部作品激励了人们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理想和光明,为了理想而献身于革命事业。
这部作品描写了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进步的有理想的知识青年为了革命的前途,为了人民大众能够过上的美好生活,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不顾自己的家庭,甘愿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
巴金笔下的这些人物是以他周围的朋友为模特儿的,因为作者觉得“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使我感动发光的东西”。
③479而巴金笔下的周如水、陈真、吴仁②陈丹晨《巴金评传》,花山人民出版社,1985年石家庄,第121页。
③《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北京第1版,第479页。
明、李佩珠,则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爱与憎。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些人物形象。
2、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青年们2.1中国式的“多余人”周如水是《爱情三部曲》之一《雾》的主人公,《雾》中主要描写了从日本归来的周如水与新型女性张若兰的爱情故事。
周如水对她张若兰一往情深,初次见到张若兰之后,他就难以按捺欣喜的心情,因为早在他刚从日本回来时,在他尊敬的友人李剑虹那里就曾经遇见过她,深深地被她吸引。
以后在东京时就,他常常想起她那明眸皓齿的面庞,好几次想要给他写信,但终于没有写。
如今在同一个旅馆里,他又有机会看见她了。
而此时的张若兰同样对周如水有着好感,他们一起去海滩观赏日出,由此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当爱情之神降临到他面前时,甚至当张若兰不计较他的一切直接、主动向他表白愿意接受他的爱情时,他却开始犹豫、害怕、自责起来,因为十七岁那年,在他中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奉父母之命,他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妻子,过了一年,他又做了一个男孩的父亲。
他曾经悲哀过,但是他很会为自己找借口,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父母希望的事。
他爱父母,更爱他的他的母亲,每当痛苦袭来的时候他便拿他对母亲的爱来做挡箭牌。
他觉得付出这样大的牺牲也换到了一点东西,他得到了良心上的安慰。
尽管他在日本留学多年,曾经还加入过文学研究会的社团之一,思想本应该是先进的,但是旧的封建思想像鬼魂一样缠绕着他。
尽管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却总是觉得自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他曾有与原妻离婚和张若兰一起构筑生活的美好蓝图的念头。
但是他又考虑到如果与张若兰结合,自己就成了不孝子,在经过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之后,他最终决定放弃自己的爱情,甚至当张若兰主动向他表白爱意时,他也忍痛拒绝了,说:“若兰,我真后悔和你认识,我们今生是没有缘分了。
希望你以后把我忘掉。
我们的结合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会给你带来幸福。
我应该回家去。
我的责任是在那里。
”④他连买了三次船票,都因为犹豫而未能成行。
一年后,家里来信告诉他,母亲和妻子已经去世,父亲让他另行伴侣,但张若兰此时早已嫁人,只留下她一个人在海边独自悔恨。
到了《雨》里,,周如水还在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爱情,这一次他爱上了革命青年李佩珠,他在行动上却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懦弱,他默默地呆在佩珠的身边,单恋着她,自以为李佩珠也会爱他,当闻知佩珠还不想谈恋爱时, 他经不住打击, 感到彻底地绝望, 他鼓足勇气要找李佩珠谈话, 以她的回答来决定是否目杀, 然而即使是死去,也没能使他有勇气讲出自己内心的秘密。
因李佩珠并不知周如水苦恋着她, 所以干脆的回绝了他。
于是绝望中的周如水做了一件一生最“勇敢”的事情: 跳江自杀。
在日本留学时,他就曾追求过几个女性,但是他又不敢接受女性的爱情,这就使得他与爱情擦身而过,以至于她做了别人的妻子,他后悔莫及,但是他也得到了良心上的安慰,所以他拒绝张若兰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
由于他懦弱的性格,也就造成了他在爱情上的恶性循环,不会有任何进展和突破。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像周如水这种软弱的,优柔寡断,想的多做的少的人,必然会造成他一生无所作为的悲剧,最后除了自杀,没有别的出路,。
也就真正成了中国式的“多余人”的典型。
巴金还受屠格涅夫《罗亭》的影响。
周如水在对待爱情上与罗亭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
”他主张“童心论”,认为童话不仅是写给儿童的,成人也可以读,因为这可以使得他们回归童心,“童心生活的回复,便是新时代的萌芽”,11只要童心回复,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使得童心回复这个现实的问题。
同时,他还高唱“土还主义”,认为:“所有觉悟了的人都应该离开城市,到乡村工作,去办农场、办学校,办合作社,以及其他公共事业和生产事业,去教导农民,帮助农民。
”⑤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朋友陈真等人的嘲笑,他对此却充满了自信,但是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从来没有去过乡村,为自己找了很多的借口,不断地说服自己,他买了三次的船票准备回故乡,但最终还是没能够回去。
周如水这个人物其实是代表了在二三十年代苟且偷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当时的中国,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实行的白色恐怖统治的双层打击,知识分子面临着被迫害的危险,于是一些知识分子转而用书本来逃避现实,周如水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周如水这个人是作者精心刻画的,巴金对这个人物既有同情和怜悯,又有无情的嘲讽,而且批判占主要方面。
他是以自己的一位日本朋友为模特,这个人有着与周如水相似的性格,作者当初写《雾》这篇文章的动机,其实是想:“给他指出一条路,把他的性格如实地绘出来给他看,让他看清楚自己的真面目。
”⑥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物是现实关系的产物,因为他的懦弱的性格,他的性格的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真正成了中国式的“多余人”。
但同时周如水的结局对当时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启示,唤醒了许多和周如水一样深陷困境而不自知、对理想不坚定的青年人,使他们知道幸福是需要争取的,生活是一定要有信仰和目标。
2.2坚定的革命信仰者陈真是《雾》中另外一个主人公,这个人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革命者。
他有着一个富裕的家庭,很小的时候就献身于革命运动,但是他却甘愿抛弃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窄小的亭子里、广大的会场上和简陋的茅屋里。
⑤陈丹晨《巴金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石家庄,第123页。
一切原因都在于他有着为广大的人民谋求幸福的崇高的信仰,他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着,希望有一天人民能够获得美好的幸福生活。
即使是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健康,他也毫不吝惜。
因过度的工作使得他得了肺病,才二十五岁就说着“要死”话,身边的朋友不忍心看见他这个样子,努力的劝说他注意保重身体,他却反复强调个人的痛苦不算什么,过分强调自己痛苦的人是做不出来什么事的。
因此即使得了肺病,他也还在自己为数不多的生命里,坚守自己的岗位,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没有疑惑和抱怨,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为了信仰而活,自己的身体是属于社会的,他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在他看来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对于恋爱,陈真认为自己没有恋爱的权利,当秦蕴玉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大胆向他挑逗时,他还是用理智战胜了诱惑。
觉得自己的身体是属于大众的,自己是没有权利恋爱,还有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的人需要拯救,他认为:“至于女性的爱护,这虽是值得愿望的东西,然而我却没有福气享受它,还是让别人去享受罢。
”⑦这个人与周如水不同,他有着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愿意牺牲一切。
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他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本能的对爱情的向往,这种过度的压抑自己的人性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所有人以及陈真自己本人都认为自己会因为过度工作而死去时,他却意外地葬身于车轮之下,轿车中是两对时髦的男女在兜风,年轻的绅士问汽车夫发生了什么事时,汽车夫用自然的语气回答说“不要紧,碾死了一条狗。
”⑧死来了,但并不是像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
他的生命就这样意外地死于车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