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践。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绝对不能强调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应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
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感受、体验、总结、反思,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景。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礼貌显魅力”时,我就布置学生表演了发生在学生中的因为打饭而发生口角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安排学生表演自己曾经受到“侵害”的事情经过,由学生讨论,为解决他的“倒霉”出主意,如何做才能避免?怎样解决?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启发回忆,感悟生活经历。
记忆是生命的闸门。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值得回忆和思考,但由于我们不能注意,往往忽略了它的价值。
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启发学生,唤醒对它的回忆,展开思考和讨论,感受生活的苦与乐。
如:在讲“逆反心理”时,启发学生回忆曾经与父母发生冲突的经历,谈自己在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做法,从而感受逆反心理的危害,认识自己的“不理智”;在讲“宽容的力量”时,请学生讲述自己曾经宽容别人或受到别人宽容的经历,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感受宽容的重要作用。
三、设计冲突,展开生活联想。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到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到处都有一场“戏”。
有许多事情都可能是学生还未经历过的。
这时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矛盾冲突,让学生针对不同情形展开联想,由学生设计矛盾的结果,分析不同结果的利与弊,明确正确的做法。
例如:在讲“诚信”时,设计假如你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有两种情况:一是种服装质量好,但利润较少;另一种是服装质量差,但利润较大。
思考,你会选择那种情况?为什么?再如:在讲“网络交往”时,设计一个场景:假如你在网络聊天中结识了一位网友,邀请你与他见面,你会怎样做?说说你的理由。
四、引导反思,积累生活经验。
人生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
人与人生活的环境、背景、条件、遇到的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性格、思维、智力、
为人处事的方法存在差异,人与人的生活经历更是丰富多样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做出违反道德、违反原则的事。
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教材的道德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生活中的对与错,反思人生中的苦与乐,反思社会中的优和劣,反思交往中的良与莠。
通过反思,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例如:在讲“诚信”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讲诚信的事例,如抄袭、作弊、不承认错误、欠钱不还等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号入座,切身体会这些做法的危害,激发学生产生改正缺点的动机。
五、鼓励实践,享受生活美好。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道德品质产生于人们的舆论、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加强道德修养,才会体现它的伟大。
仅仅学习课本中的道德知识,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没有“灵魂”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努力付诸行动。
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后,布置学生在月假期间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或为父母洗脚活动,用行动报答父母的恩情,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
再如:在学习“合作、竞争”后,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互相竞争,亲身实践,感受生活的快乐。
总之,生活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道德品质生成的源泉。
思想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历,
再现场景,启发思维,引导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