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初探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通过多年的摸索,我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乐学并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品德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活化教材、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生成自己的道德行为,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理想教学效果。

一、活化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教的主要工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许多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取材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究教材,活化教材。

教学中我更注重教材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以一定的生活情境为载体,让师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讨对话,自主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体验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地实现思品课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如在八年级“做诚实守信的人”教学中,引用一则发生在广东《林海燕帮客人买彩票中了530万分文不昧》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探讨“如果我是林海燕会怎样做?”猜测林海燕那样做可能导致的结果(林海燕开出了多家彩票连锁店),体验诚信的善果。

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彰显生活中普通人的优秀品质,较好地实现了思品课教学三维目标
的统一。

二、活化教学模式
思品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开放教学,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在讲七年级《走进中学》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一次旅游,首先从外观上帮助学生了解新的学习环境,并在学校的校训牌前驻足,讲解校训的内涵,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特点,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最后,我又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重点和学生一起查阅了校史资料,学生对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新学校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节的开放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除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学习环境之外,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情感效果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

这样教学真正达到了“知、情、意、行”统一的理想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强调“因材施教”。

青少年具有好动爱表现的
特点,又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更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

在讲《交往的艺术》一课时,我找了许多学生上台表演与人交往的生活片段,其中有成功的交往,也有失败的交往,然后找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
原因。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学理念。

换而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
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探究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生成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