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层气知识点

煤层气知识点

煤层气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煤炭勘探:是以煤田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使用多种勘查手段发现煤田和评价煤炭资源的开发远景,并为矿井的开发设计提供地质资源依据的地质勘查工作。

2.煤层气资源勘查:是指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煤和煤层气地质理论),利用钻井、地震、遥感以及生产试验等勘探技术手段,调查地下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和赋存数量的评价研究和工程实施过程。

3.复合勘探系统:是指在基本勘探系统的基础上,为准确地查明影响采掘顺利进行的开采地质条件,需要加密一些专门的勘探工程,使勘探后期形成不均匀的勘探网,故称为复合勘探系统。

4.详终:构指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提交的报告即为详终报告。

5.普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推断的”类别资源量,提交的报告即为普终报告。

6.可行性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

通常应在勘探后进行。

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计算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得出拟建项目是否应该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的基本认识。

7.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煤炭的平均价只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8.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它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9.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10.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储量:仅通过概略研究,作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

11.煤层的类型有:按煤层构造特征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等四个构造类别;按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四个类型。

12.煤层气资源量: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勘查工程依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当前或未来可开采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总量,按照有无探井工程控制,分为已发现储量和待发现的潜在资源量。

13.煤层气地质储量: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估算边界的煤层中的、有现实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总量。

14.可采储量: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

是指在现行法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通过理论估算或类比的方法算得,从已知煤层中可采出的煤层气总量。

按勘查程度分为控制的和探明的两级。

15.经济可采储量:可采储量的一部分。

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理论估算或类比等方法算得的可采出煤层气总量。

按勘查程度分为控制的和探明的两级二简答题1.地震勘探的定义、分类?利用地震震源激发地震波,当其向下传播到不同弹性的岩石分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波和折射波,在其它点上用地震检波器和地震仪将它们接受并记录下来,从记录上可以根据反射波和折射波传到地面的时间和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出弹性分界面(即地下岩层分界面)的深度,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情况。

分类:四种基本类型(1)一维地震勘探(2)二维地震勘探(3)三维地震勘探(4)四维地震勘探.又可分为多波多分量和井间地震勘探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原理?利用岩石、矿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以及对地球物理场所产生的异常,来寻找矿床和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一种技术手段,简称物探。

(1)重力勘探:通过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这些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2)磁法勘探:通过观测和分析岩石、矿石(或其它探测对象)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原理:地表测出的磁力反映地下岩体的磁性。

(3)电法勘探:根据岩石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原理:电磁特性反映地下岩体矿物组成和流体性质。

(4)地震勘探:它是揭示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发育特征及其岩性岩相变化特征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原理:利用地震震源激发地震波,当其向下传播到不同弹性的岩石分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波和折射波,在其它点上用地震检波器和地震仪将它们接受并记录下来。

(5)测井:声波测井:利用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幅度及频率的变化等声学特性也不相同,来研究钻井的地质剖面,判断固井质量的一种测井方法。

电测井:以测定岩、煤层的电学性质为基础的测井方法。

放射性测井:以岩石和煤层的核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的测井方法。

井温测井:又称热测井,利用岩石具有不同热导率来划分岩层。

井径测井:测量钻孔直径的测井方法。

3.地震勘探的阶段及与煤炭勘探的区别?地震勘探工作可划分为概查(找煤)、普查、详查、精查和采区勘探5个阶段。

(1)地震概查:地震概查一般应在煤田预测与区域地质调查或在重力、磁法、电法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2)地震普查:概查的基础上或在已知有勘探价值的地区进行。

(3)地震详查:地震详查是在普查的基础上,按照煤炭工业布局规划的需要,选择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比较有利的地区进行(4)地震精查: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

精查工作的主要地段是矿井的第一水平(或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区(5)采区地震勘探:为矿井设计、生产矿井预备采区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地质构造成果应能满足井筒、水平运输巷、总通风巷及采区和工作面划分的需要。

4.勘探线如何布置、以及原则?勘探线应布置在地层产状有变化或构造线具明显方向性的地区。

勘探线的布置形式有:1)当单斜构造的地层走向或线形褶皱构造轴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变化不大时,各勘探线以一定间距平行排列形式布置;2)当地质构造为穹隆或盆地时,或在开阔的背、向斜转折端,勘探线以放射状布置。

3)当地层走向有较大变化和改变,且没有一定规律,各勘探线在其延长方向上可相互斜交,形成斜交状排列形式布置。

4)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勘探区内地层产状有很大变化,可采用平行、放射及斜交等排列组合形式。

勘探线的布置原则:1)应与岩层走向或褶皱构造线相垂直;若不垂直,其与倾向交角小于15度,以便获得剖面正确的构造形态;2)勘探线方向不因地层走向局部改变而改变;3)详查、勘探时布置勘探线尽量利用以往普查勘探线;4)勘探线尽量与物测线位置重合一致,以利于钻探和物探资料的对比和解释;5)尽量避开不利于施工的地段。

5. 勘探线的种类,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1)主导勘探线;揭露和控制勘探区基本地质情况,以指导勘探区工程布置。

2)基本勘探线;全面揭露和控制勘探区的地质情况而布置的勘探线。

3)辅助勘探线;进一步查明局部地质变化,提高控制精度,在基本勘探线之间所布置的勘探线。

勘探线上工程的布置基本原则:1)勘探线上工程点的位置、数量、距离,应保证做出连续完整的剖面;2)勘探线上相邻两工程点间距应小于线距;3)勘探线上工程点的密度,取决于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煤层的稳定性和岩层的倾角大小。

4)在暴露区或半掩盖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小时,应充分利用山地工程或浅钻作为控制工程,布置在勘探线上。

5)对第一水平大巷位置及勘探要求的最大深度都应有工程控制,第一水平以上控制较密。

6)勘探线的性质不同,线上工程布置也有所不同。

7)如遇特殊地形、地物影响,钻孔位置可稍许偏离勘探线。

8)在以褶皱为主的勘探区,工程点应布置在勘探线上,特别在褶曲的转折端部位应加密工程进行控制。

6. 影响勘探工程密度的因素?勘探工程密度:以基本勘探线间的距离大小或每平方公里面积内勘探工程点数来衡量。

影响勘探工程密度的主要因素:1)地质因素;包括勘探区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厚度、结构、稳定程度,煤层对比难易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和掩盖程度等。

2)技术因素;不同勘探阶段,任务不同,技术手段不同;一般勘探地质报告直接为煤矿设计、建设所利用,要求对地质条件查明程度高;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大、中型矿井,勘探工程密度大;露天煤矿,产量大、投资规模大,对地质条件查明程度更高。

3) 经济因素勘探密度与工程费用是相互制约的。

7. 确定勘探工程密度的方法?(1)勘探经验法和类比法:勘探经验法:指对该区各地质时代的不同地质构造特征和煤层稳定程度的矿区,都有一套惯用的勘探工程密度和勘探方法,对于在邻近新区勘探时,可参照类似地质条件的勘探工程密度和勘探方法进行勘探。

勘探类比法:指对已初步进行勘探的地区,在分析该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与规范中所划分的勘探类型进行类比,参照同一勘探类型探明各级储量的基本线距布置勘探工程(2)探采对比法:探采对比法:指将勘探时期所获得的资料(如煤层厚度、煤质、煤层对比、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储量)与矿井开采所获得的资料通过各种图表,相互比较,搞清勘探与开采之间的误差与大小,同时分析产生误差原因,确定勘探工程合理密度。

(3)稀空法:稀空法:指利用已经过较密勘探工程的典型地区或已经开采的地段所获得的地质成果,与其抽掉部分勘探线或部分勘探工程后所获得的地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在煤层厚度、煤质、煤层对比、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储量等所出现的误差,检查原因,得出合理的勘探工程密度。

(4)数理统计法:指统计煤层厚度、煤质等方面的变化程度,要达到某种规定的勘探精度所需要的最恰当的工程数目。

8.勘探工程的施工原则和顺序?(1).勘探工程施工原则1)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根据已进行过研究和揭露地区的地质资料,来推断未揭露地区地质情况而依次布置勘探工程。

2)先地面后地下、先浅后深的原则先进行地表和浅部的地质工作,在搞清和掌握地表和浅部的地质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和推断地下深处的地质变化,再进行深部勘探工程施工。

3)由稀而密的原则勘探工程的间距应随着不同勘探阶段要求提高相应地加密。

(2)2.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1)依次施工指一个工程施工结束后再决定下一个工程施工。

(原则上合理,实际上很少用,工期长)2)平行施工大量的勘探工程同时施工。

(除特殊条件(构造地质简单、煤层稳定、资料充足)外,一般不采用,盲目性大,容易浪费。

3)平行-依次施工在有可靠地质依据条件下,同时施工一批勘探工程,在这批工程提供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再布置新的一批勘探工程。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勘探工作的一般顺序为:1)对掩盖式煤田首先进行地面物探工作;布置勘探区钻探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