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
前言
在前言中,萨林斯对此书的做了评价:“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敢于将资本主义当成一个文化的体系来看待”。

它通过本土人类学的方法来探究有关人类存在的本土观念,并揭示出本土观念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联接点上赋予甜蜜以经济功效。

他指出,在此书中他所要讨论的正是本土的西方人类学。

作者指出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拓展本土的人类学的某些视野来对《甜蜜与权力》一书中的观点加以补充。

经过对有关人性、社会和自然的个别观念的论述,指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对于满足的寻求,即“郁闷的隐喻”;一是作者试图说明这种宇宙观并不起始于启蒙运动,也不终结于启蒙运动,而是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结构。

萨林斯在书中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认为西方经济学和社会学是西方文化符号逻辑和宗教神话的合法化和延伸,它们是基于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教神话表述。

“需求”、“权力”及“秩序”等概念实质上与《圣经》和古罗马神话对于人性的神话难以区别。

一、引论:罪恶之花
这一节引出了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的所要论述的“人性”及存在于悠久本土文化结构中的宇宙观。

作者起先讨论了《圣经》中宣扬人的罪恶之源的故事。

亚当不仅是原罪的中介,还由此在肉体上成为罪恶的体现。

由于他的堕落,我们都犯有罪责:人生开始受刑,世界变得不友善,“人最先感受到他的最高贵的部分;然后是牲畜和植物,在对人的诅咒中受到诅咒”。

(P5)
痛苦和死亡并不是对亚当自大情绪的唯一惩罚,此外还有愚笨特性。

亚当开始学会认知起,就是人类严重无知之始。

这个世界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不具任何神圣性。

人类的有限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起因和罪行都出于人性:他是在欠缺和需求方面无法完美的生物。

二、“需求”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所要论述的就是“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观是基督教宇宙观所赋予的。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人的不幸和痛苦是因为人生来有罪而需赎罪,在经济学发展之后,人的不幸转变成为实证科学,以此来探求人如何利用不足,如何从总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手段中获得最大程度满足。

正是基督教宇宙观中的不幸观念,为自由意志向理性选择的提升设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人类苦难造成的物质机会提供了一种更令人振奋的看法。

经济学的创生就是关于《创世纪》本身的经济学。

是西方宗教的宇宙观决定了其现代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资本主义特性”。

三、插叙:文化复兴札记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讨论了欧洲启蒙对需求驱动、追求自我满足的个人的道德提倡做出的贡献。

作者先指出远在资本主义成为一个系统的经济体系之前,某些意大利人就视它为一种整体的宇宙秩序。

作者随后分析了经济学理论对个人主义、追求享乐等的肯定。

在结尾时作者认为哲学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已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

因此,在作者看来,文艺复兴以来的个人自由主义并不是决定需求的驱动力。

四、生物学观念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指出,生物决定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满足决定论和基督教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无处不在,就是人类学宇宙观传统的传播造成的。

作者反对这样的观点:社会进步是人的需求得以满足的理由,把欲望和需求看成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前提。

我们现在的生活面对的矛盾一方是进步,人类的精神战胜了肉体、避开了动物性;一方是人的幸福依赖于对增加的需求的日益意识。

人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作者反对生物决定论,但并没有否定人的生物性的影响作用。

作者对为何一直流行着生物决定论的原因进行论述:资产阶级经济人类需求成为人们的拜物教,使在特征和起源上属于社会性的,因而也属于是客观的需求。

个人被当成他自身活动的创造者并具有无比的价值,因为集体经济看来是借个人满足并为了它才得以产生的,所以身体的强烈欲望才表现为社会的本原。

把一个巨大的社会价值体系看成产生于个人肉体的看法有助于说明文化做生物学的解释。

市场经济捍卫的生物决定论是对文化秩序的一种神秘化的看法。

市场经济使人们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靠其意志的理性媒介突然脱离了肉体的兴奋状态,这正是《创世纪》的复归。

作者接下来通过分析资产阶级热衷于从肉体角度理解文化的缘由说明生物决定论是资产阶级提倡的、为其服务的工具。

作者认为若有什么决定性的话应在于:人性是文化决定的。

正如格尔兹所看到的,认为人类的生物性暂时处于比文化优先的地位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文化并非简单地被附加在已经完善的人性之上,它作为关键的选择条件被包含在物种的构成之中了,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文化实体。

作者随后引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的需求和欲望同其客体相比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身体的满足是在象征价值中得到证实的,也是经由象征价值而得以具体实现的,且这种实现在不同的文化象征图式下会有所差异。

总之,在萨林斯看来,人对生活的看法并不是受特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相反,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决定着人们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方式。

五、“权力”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萨林斯提出我们应该将社会看做为赋予人们权力而不是逼迫人们臣服的手段。

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方法中强调社会的强制性,在他看来人的
欲望是无穷的,自利是个人的特性,只有社会的规约才能实现人的规训。

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具有无上的权力,就如同上帝一般,甚至社会在一定
程度上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

西方社会的经济学最易成为用霸权性的术
语、价值观念以及判断的补充材料,工业增长论、物质主义论也易成为
文化的霸权。

在西方社会中借助国家的力量实行霸权主义是常见的做法,而在人类学已探知的许多社会的存活并不需要国家的帮助。

六、神创秩序的人类学解剖
作者在这一章节中讨论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古老渊源,这就更加接近了在前言中提出的这本书的研究目的“这种宇宙观是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结构,至今占据学院式人类学(以及其他西方社会科学),并使我们对别的族群的理解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

作者认为基督教的传统并不是单一方向的“禁欲”,而是有着悖论式的表述系统。

它不仅关注的是彼岸世界的宗教体系,彼岸和当下是延续的,而非断裂。

为了争夺现世的权利,教会甘于冒险。

七、关于现实的人类学
基督教使自然在被资本开发利用之前的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客体,为资本的开发利用作了预先的准备。

对基督教徒来说,存在着严重的教义问题:无处不在的上帝会动摇整个基督学。

总之,堕落的亚当成了经验理解的历史加逻辑的前提,在对客体的需求中他是有限而又痛苦的个体,因此,凭借它为其幸福所提供的不利或有利条件,他通过感官来对它进行认知。

感觉和满足成了讨论肉体的知识理论的不断重复的内容。

八、甜蜜的悲哀
以“甜蜜的悲哀”做书名,隐含作者认为人利用我们永恒的不足而去用无法满足我们需求的手段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的这一论题。

人的需求在得到满足,尝到“甜蜜”的同时,也付出了无尽的精力且不断要填满增长的需求。

身体必须以特别强烈且非常痛苦的方式承载社会机构。

此处“悲哀”,将生活界定为追求幸福的人长期看来无一幸免都是不幸福的。

正如西敏司所言,这种悲哀的思想所描写的是:西方人因迷恋于糖和茶以及烟草等而正学会让工业革命变得可以忍受。

在王铭铭的译序中这样解释“甜蜜的悲哀,指的是西方现代性所包含的对人性的双重解释,即一方面认为人有权利从各种外在的社会制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认为这种解放与资本主义造成的剥削和殖民主义侵略的悲哀不可分割”。

表面上看来属于启蒙时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符号文化,实际上是西方远古时代宇宙观的延续作用。

萨林斯的研究表明物欲的“解放”和经济主义生活方式的背后,受一套完整的西方独特宇宙观的支配,因而他们在非西方世界的传播,只能被看做一种宇宙观在另一种宇宙观中的转变。

参考文献:
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