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

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

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杨兰摘要:本文将烟台城市的历史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三个不同阶段,从城市各历史阶段里应对海洋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事件(海禁、开埠、开放)出发,通过对各事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城市对地理环境“海”的不同应对表现,和以此而产生的典型的城市肌理(内陆方城、近海合院、海岸群楼)的体的机能的表象显示,逐层论述其抽象形态下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而阐述烟台城市历史的脉络走向,以探求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城市肌理,海洋文化,精神文化内涵Abstract:This easy divides the history of Yantai city into three stages — its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easy begins with accounting different incidents (ban on maritime trade or intercours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pening wharf; the open policy) which show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marine cultu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illustrates different expressions to the sea,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esentation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setup of typical urban texture (inland square city; offshore compound houses; coastal buildings). Then this easy expounds the deep spiri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abstract formation of urban texture and elaborate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Yantai city and explore the future of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texture; marine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近代以来,“在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形成与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区域经济重心历经迂回转移而最终的趋势是向沿海挺进、向海洋靠拢”,这也是“长期封闭性、内构型中国屈服于近代世界海洋开拓趋势的必然结果”1,同时,这种围绕海洋而产生的超越土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和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而衍生的海洋文化使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烟台城市也因此由一个明代内陆区域的海防所城,而成为当前开放中的滨海城市。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形态的外在视觉表象下更深层次的抽象形态,是由城市的各种要素,在一定的密度下,并按照某种组织规律,在一定范围空间上的一种重复、叠加结合而形成。

烟台城市形态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最直观的见证,研究这一城市形态转变过程,应从城市肌理着手,正如建筑理论家约瑟夫·瑞克沃德(Joseph Rykwert)所言:“一个城市肌理正是对无形事物,对其所在社会,及其精神的有形反映”。

因此,城市肌理作为表现社会精神的一种动态性形态的表征,其演化表现出的具体形式是因为处于不同演化过程而表现出的阶段性现象,也包括地理环境(本文特指城市的临海特征)塑造作用的结果。

因此,烟台城市形态的转变历程,也必然是城市在各特定时期不同的精神文化对海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应对方式,和由此作用下而产生的城市肌理的动态演进过程。

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势必也契合着当前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从烟台城市肌理的演进过程着手,解读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肌理的精神文化内涵,有着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典型意义,为寻找城市肌理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一般关系提供帮助,由此而试图探求当前整个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

1烟台各历史阶段典型城市肌理分析烟台的中心城区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处于原始聚落状态的人类居住,但也直至明洪武三十一年建立奇山守御千户所(简称所城),自“海防所城”的建立,城市发源地才得以产生。

随后的清咸丰十一年烟台被迫开埠,烟台核心城区成为以对外港口贸易功能为主的“开埠城市”,城市形成。

当代,1984年烟台列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开放城市”的确立使烟台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已是人口逾百万的不规则带状沿海城市。

城市肌理是城市精神和物质发展的沉积,是城市历史最直观的见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过程延续性的最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它还建立起了一种可感知的秩序,以展现出这一地区城市形态的不断的演进过程。

以下即为烟台城市从起源到形成到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的城市肌理的演进分析,由此而寻求决定“其可被感知的秩序”的精神文化内涵。

1.1城市起源阶段——海防所城,海禁时期,中规中矩的“内陆方城”1.1.1海防所城的设置与海禁政策的施行烟台“俯临渤海,镇齐接燕”,地形复杂,是京津海上门户,自古为屯兵之地。

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

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加强海防,明朝采用 “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

明洪武三十一年春,在芝罘,设立奇山所,筑城屯兵,建立炮台、烽火台,自此烟台成为海防重镇,奇山所城(简称所城)也成为烟台市区的发源地2。

“倭寇入侵的原因,与国际贸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朝禁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虽然律有明文,但实际上却无法彻底执行” 3,即引起“倭寇之患”的真正原因是明政府颁布的与海洋贸易有关的明文“海禁”政策。

海禁是明政府禁止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官僚豪强多与商人勾结,逃避禁令,与海外夷人进行非法贸易,有的勾结倭寇,构成了明代的“倭寇之患”4。

中国古代一直限制民间的海上私人贸易,到了明代禁海令的出现无疑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

因此,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而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1.1.2典型城市肌理——中规中矩的内陆方城所城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的特点,整体为一秩序井然布局规整的正方形城池,城墙厚二丈,高二丈二尺,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宽三丈五尺,深一丈。

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四门之上筑有庙宇,城门之间均衡设“铺”,“铺”呈园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

城墙内侧设有环形马道可直通城上应战。

城内设十字大街直通四门,作为军事专用道路。

城内西北部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部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部设练兵场;西南部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此时,仅千人的方城——“所城”,同明朝的其它军事城堡如大同、宣化一样,是一个深刻地体现国家机器的工具,也是体现着宇宙秩序观和把这种秩序作为保护农耕、巩固权力的统治阶级的产物。

所城以其十字对称的轴线、厚重的城墙、规则整齐的格局体现着天朝帝国的威严与权力。

以此,从“方”出发,用方型的巨大盒子将方型的土地围合,内部再围绕于此加以方的再分割,形成四个大小均等的小方,然后根据城的形制等级划分出更小的方,最后再在方与方的交汇处均衡对称的铺路、设门、建庙。

所城层叠的方形正是将所有的内容聚拢后直指中心,形成完全的内向凝集力,然后由中心向外围逐级发散这能量,以此保护着这大方小方里属于 “农”的一方天地。

1.1.3精神文化内涵解读中国古代一直限制民间的海上私人贸易,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

建所城的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的农耕,所以城市肌理所显现的即是一安于土地,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中规中矩的“方”形格局,完全是以俯视的姿态面对待海洋文化。

所城这种四方围合的几何化的城市的形态特征,正是这种居高临下,惟我独尊精神上的象征在城市肌理上的反映。

城市起源阶段的烟台因限制海上私人贸易的海禁政策而设海防,建城池,因此,其对待以海上贸易为根本原动力的海洋文化是完全的抵制和压制的态度,所以所城的建构方式,无论城池本身的布局还是城址的选择都依然是沿袭千年的秩序、千年的规矩,丝毫未受海洋文化的任何影响,仍然是一个安于土地,中规中矩的内陆城池。

1.2城市形成阶段——开埠城市,条约时代,中体西用的“近海合院”1.2.1条约时代的开始与开埠城市的形成烟台所城建立后,因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袭事件,基本处于安宁太平时期。

至1664 年 ( 清康熙三年 ) ,清廷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 , 从此军变民地。

清政府在政治能力上却比不得他们的军事力量,它的贡献仅只限于维持社会秩序,在对外贸易的问题上也仍然是巩固和延续了前朝“宾服贡献”的做法(海禁政策仍然施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个个接踵而至的不平等条约的到来,史上的中国进入条约时代,烟台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的签定而开埠通商,同时,自开埠后,准许外国人“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5。

在掠夺资源和倾销本国过剩产品时国外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和商人等相继蜂拥而至,设置了教堂以及洋行、旅馆、别墅、俱乐部、医院、学校等,由于仍然没有统一的规划,港口、码头周围成为新的中心,各式洋房便在其周边自发的自由生长,道路逐渐增多,因此而在海港至所城的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市区,开埠城市就此形成。

1.2.2典型城市肌理——中体西用的近海合院开埠后,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和新知识的传播,也引起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

原先属于内陆的合院开始出现在海边,不再是传统的中规中矩,而是中式格局与西方形式的结合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的民众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可以不断接触外来的新事物和新风气,从而使当地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开埠后,随着烟台民族工商业、手工业受海上贸易行为的刺激而兴起,之前属于内陆的“四合院”也开始出现在海边。

烟台山东侧近海处的民居主要分布在春德胡同、共和里、庆安里、庆祥胡同、和平巷,而庆安里的合院又具有其典型性:建筑布局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四合院式,但在个体建筑中更多地采用了西式建筑的建造技术,北正房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外廊式,廊柱板梁及楼梯均为现浇成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檐下、柱头及扶手拦杆等处使用了西式装饰式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