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节能评价报告

建筑节能评价报告

前言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课题。

在我国,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成为能源消耗的三大“能耗大户”,其中,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3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建筑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在社会总能耗中排首位。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使用能源,每年新建建筑竣工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每年新建建筑竣工面积之和。

至今,在我国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平方米中(其中城市约140亿平方米),只有3.2亿平方米房屋是节能建筑,不到全国既有建筑的1%。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到“十一五”末,我国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左右。

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节能迫在眉睫。

据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介绍,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如果采用科学、全面的节能措施,到2020年,我国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建筑能耗仅增加用电2300亿千瓦时/年,相对于不采取节能措施,每年可节约2.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2004年煤产量的18.6%;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千瓦时,相当于4个三峡发电站的年发电量。

建筑节能对节约能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并节约能源,推进节能降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及《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要求,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方针及以收集的相关资料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政策,我公司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于2010年11月对×××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

第一章总论1.1 节能评估的意义1.1.1 为政府节能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节能评估报告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科学依据,政府在制定节能产业政策如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的推广、节能改造项目的补贴等时,可以参考节能评估报告,从而优先鼓励和支持成本较低以及减排量明显的技术产品,以达到科学节能的目的。

1.1.2 为项目建设单位选择节能设备、低能耗建筑材料提供参考依据节能评估报告评价项目建设单位现有的建筑技术和在节能技术改造期间能实施的节能技术,提出更加节能的建议,从而为企业选择低能耗建筑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企业降低能耗成本,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1.1.3 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作为一项节能管理制度,对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节能评估的依据1.2.1 任务依据(1) 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委托书;(2) 项目申请报告;(3) 现场勘查资料。

1.2.2 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建筑);(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第37号公告《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和《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计交能【1997】2542号《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10)《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晋政办发【2007】122号);(11)《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1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投资【2004】2505号);(1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版);(14)《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65号);(1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12月);(16)《山西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2006年版);(17)《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晋政发【2006】5l号2006年12月23日)。

1.2.3 相关标准和规范(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3)《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l7167-2006);(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5)《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7)《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8);(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98-2008);(9)《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GB/T6422-1986);(10)《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6-1994);(11)《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12)《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13)《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1119-2006);(1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1991)。

1.3 节能评估程序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程序见图1-1。

图1-1 项目节能评估程序图1.4 节能评估的原则1.4.1 政策符合性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节约能(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进行评估。

1.4.2 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地对项目的用能方案进行评估。

全面系统的掌握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遵循节能评估的科学方法,对项目的用能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论证。

1.4.3 科学系统原则评估应从项目内部要素的内在联系,外部要素与外部条件的广泛联系方面进行全面的动态的分析论证,由此来判断项目用能合理与否。

评估应能综合地、全面地反映项目能源综合利用效果,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可行性。

在进行评估时,必须科学、系统地考虑各方面的问题。

1.4.4 指标可比性评估指标应尽可能采取定量、相对量指标,便于评估对象之间的比较。

1.4.5 针对性指标评估应紧密结合建筑行业特点,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实现能源循环,合理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果,建立能源节约型企业。

1.5 节能评估的目的节能评估是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析项目建成后的能耗情况和能源管理情况;项目用能合理性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山西省有关政策;项目设计是否符合中国节能大纲及行业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其能耗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

通过对项目用能情况的分析,使项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用能合理性。

在项目决策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各项设计指标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避免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盲目建设,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国家有关节能政策的落实,促进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6 评估内容1、项目是否符合《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的要求。

2、项目的设计是否采用先进建筑材料,是否达到同行业国内能耗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其建筑、设备是否达到国家和山西省规定的标准。

3、项目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推广或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

4、能源管理和能源消耗计量器具的配置情况。

5、新能源利用情况。

6、项目的综合能耗、能耗指标、节能技术措施及预期达到的节能效果分析。

1.7 能源管理体系模式1.7.1策划策划包括识别和确认组织的能源因素;明确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采用最佳的节能技术。

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和实施能源管理方案等。

1.7.2实施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定工作人员能力并对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并开展相关活动等。

1.7.3检查与纠正检查与纠正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实现情况的监测;进行合规性评价;纠正不当之处;开展内部审核等。

1.7.4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指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能源绩效。

项目能源管理体系见图1-2。

图1-2 能源管理体系模式第二章项目概况2.1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址:××建设性质:扩建建设单位:××法人代表:××联系电话:××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单位:××法人代表:××联系电话:××2.2 建设单位概况××村隶属于××镇,地处县城西环路以西,滨河路以东,洪安涧河以南,北邻常青二村与常青开发区,是典型的城中村。

该村周边为新建的城市道路,交通便利;村庄内部道路密集,但缺少章法。

住宅集中分布,小学、村委等公共设施均分布在北部的旧村。

原村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大部分建筑布局零乱且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民宅大部分建于八九十年代,以砖瓦房居多。

××村现有农户502户,人口1755口人,全村原有土地300余亩。

近几年来,该村积极配合洪洞县城镇化建设,支持县城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飞虹街拓宽、县人民医院、南同蒲电气化铁路等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建设,贡献出了大量土地。

目前全村仅存土地138.4亩,人均不到0.08亩,人多地少矛盾凸显。

村民多以外出打工、经营小生意维持生计,生活不够富足和稳定。

鉴于此,常青三村村委会立足于本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定下了以商贸带动本村经济,以商贸搭台为村名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计划。

从2003年起,在飞虹西路两侧,建成××市场,现已运营,实现门店400余间,收入可观。

2009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3850万元,人均纯收入656元,全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3 建设内容及规模2.3.1 建设内容(1)主体工程:二、三层门面房;(2)附属工程:给排水管线、供电线路、暖通管网、消防管网、停车场、道路硬化、场地绿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