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

遗址东西两面皆是山,两山之间的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为遗址范围。

“据《泽州总论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至秦壁,即今山西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摘自网络]。

”冤谷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万的地方[此地建有骷髅王庙]。

当地老百姓曾经把这里称之为杀谷。

后来唐代的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命官员在此地修建骷髅王庙,即;择其骷骨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庙宇贡奉,借以祭奠40万被坑杀士卒之先灵。

又把庙南面的山改称之为骷髅山,更杀谷为冤谷。

明代的诗人于达真经此提诗曰;“此地由来古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今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遗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语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吏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余万人,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堆积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吏上最残酷最大规模屠杀投降士卒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局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韩,孤立了韩国的上党郡,把上党郡与其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王自知韩国的国力和兵力无法与秦国的国力和兵力匹敌,为了自保,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以求秦国息兵。

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又加上上党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除了秦国外,只有赵国的宗合国力最强,也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强劲对手。

于是上党郡郡守冯亭谋划后,决定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于是就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

赵国接受了上党十七城,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向赵国发动攻击。

赵国派廉颇为将带兵40万抵抗,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一带]。

双方交战了一段时日,赵军损失巨大。

于是赵军主将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式,又分析到;秦军60余万远道攻赵,几百里长的运输线,后勤粮草物质的供给对秦国将是极大的压力,秦军利在速战。

于是就决定采取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以逸待劳来拖垮秦军的策略。

秦兵屡次挑战,赵兵坚守营垒不出,秦兵无可奈何,就这样两军僵持了两年多。

如果两军这样长期相待下去显然对秦军不利。

秦相范睢就对秦王说;“要战胜赵军,必须用计策,使赵国把赵军带兵主将廉颇换掉,”于是秦王就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使用离间计,挑拨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和畏惧的将领是赵括,而廉颇很容易对付,他很快就会投降”。

赵王听到这些流言,以及得过赵国贿赂的权臣又对赵王说;“廉颇年老,作战不力,导致赵军损失惨重,而今又畏惧秦兵,坚固不敢出战,这样怎能打败秦军”。

再加之赵王本就怨怒廉颇吃了几次败仗,再者,赵王出于战争对本国经济的巨大压力,也曾下过昭令,令廉颇出击秦军,廉颇没执行,赵王对廉颇的坚守不战也不满。

因而就听信了这些流言蜚语。

便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抗击秦兵。

赵括何许人也,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曾跟随父亲征战多年,只是没有单独指挥过大军团作战。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也曾经在大殿上和赵王以及大臣们谈论过军事,讲得条条是道,大臣们有什么疑问,赵括都对答如流,一一解开,没有人能难倒他。

所以,赵王和大臣们对他的映像不错。

赵括也自命不凡,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但赵奢从不称赞自己的儿子赵括,赵括的母亲问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我们的儿子赵括只轻率的讨论它,不知道变通。

如果赵王不用他当将军也罢,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奢逝世后,赵括的的母亲一直计着丈夫说过的这翻话。

当赵括的母亲得知赵王要派赵括为主将抗泰时,就到殿上请求赵王不要派赵括到长平为主将,并把丈夫生前的嘱咐说了一遍,接着又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一谈起兵法,就目空一切,把用兵打仗看得象小孩了玩耍一样,这样的人是无法带兵打胜仗的。

”可赵王只看从前赵括跟随其父赵奢征战多年,又听过赵括的军事理论,不信赵母的话。

赵母只好请求赵王,说;“如果赵括有什么差错,请不要罪及家族,”赵王应允。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奉赵王之令,统率一部援军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括接任后,立即更换部队将领,又一攺廉颇的防守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在赵军开始对秦军发动进攻的初期,秦将白起使用骄兵之计,命令秦军故意打了几次败仗,助长赵军的骄傲情绪。

当赵括命令赵军主力对秦军发起进攻时,秦军主将白起又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并事先选好有利地形和安排好包围的伏兵。

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军乘胜追击。

当赵军跟踪追击到秦军,进入到秦将白起事先预定的战场秦壁后,立即遭遇到了秦军坚强的抵挡,赵军被阻于坚壁之下。

这时白起突发一支奇兵从赵军的后面截断赵军的退路。

又命一支部队插入赵军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

同时预先埋伏在两翼的伏兵迅速出击。

扼守住险要通道,把40余万赵军铁桶般的围困在宽约10公里,长约30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后人相继把这个河谷称之为杀谷和冤谷)。

当秦王得知40多万赵军被围,就发布紧急昭令,令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都必须参军,全力来增援长平战场,用足够的兵力来断截赵军的援军通道和粮道。

使40多万被围赵军处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境地。

在赵国方面,在长平之战开战后不久,赵国就派出使者到秦国谋求和谈。

秦王用高规格的接待方式和友好的态度接见了赵国的使者,并造了很大的声势对外表示愿意和解。

其实这是秦王用的反间计,其目的是想使与秦国相敌对的诸侯国,与赵国友好的诸侯国都不出兵援赵。

此计果然凑效,当40多万赵军被秦军围困的消息传到邯郸,赵王便遣使求救于楚,魏等诸侯国,但由于之前,赵国的使者入咸阳和谈时,得到过秦王厚谊,诸侯国都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出兵救赵。

赵王只得派出本国的军队和运输物质前往长平救援。

但由于秦军有足够多的兵力阻截赵军的援军通道和粮道路,40多万被围赵军始终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

秦军围而不打,赵括曾命令赵军多次突围,并也多次命令部分赵军假装投降,利用秦军接受投降而接近赵军的时机突然出击,造成秦军很大伤亡,但这些都没有实质性的奏效,没能使赵军突出重围。

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士兵相互残杀为食,军心大乱。

于是赵括亲帅赵军精锐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无主帅指挥,突围无望,40万士卒被迫向秦将白起投降。

白起恐怕赵国投降士卒再生事端,就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40万赵国投降士卒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人放回赵国。

赵括指挥失误,导致40多万赵军全军覆灭,按战国时期的军纪,其家族是应当受到殊连的,但因赵母有言在先,赵王履行了承诺,没有罪及赵括的家族。

长平之战,秦国的主将白起指挥秦军先后斩杀赵军士卒45万,赵国的国力和兵力严重爱挫,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而赵国的主将赵括虽然没有实际经验,指挥失误。

但赵括始终指挥赵军对秦军进行全力拼杀,使得参战的秦军也伤亡过半,秦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秦国的国内也很空虚。

但白起认为这是灭亡赵国的大好时期,准备亲帅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赵国派使者携带重金到秦游说范睢,范睢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范睢的建议,允许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

于公元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落下帷幕。

白起得知此事的原委后与范睢产生了矛盾,范睢也忌妒白起的军功,相互结怨。

后来范睢借秦王之令,迫使白起自杀了。

秦王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没有在有利的时间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战败。

范睢举荐的带兵主将郑安平被围而投降赵国。

范睢也为此受到了一定的牵连。

长平之战述评长平之战赵国在战略上是失策的。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国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十七城,赵国得到了一己“私利”。

才与秦国发生了正面冲突,引发了长平之战。

这在当时的诸侯国的国际社会里,赵国在道义上是失败者,同时会失去诸侯国的同情和援助。

结果赵国不但没有得到上党郡十七城,还使40多万赵军全军覆灭,另外还割六城才与秦国答成和议,结束长平之战。

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叫做;“争而是不争。

”假如赵国高层决策者有战略眼光,能看出秦国是想逐个消灭诸侯国,最后独占天下。

那么赵国就应在秦国对韩国发动进攻的初期,出面阻止秦国对韩国的侵略扩张,而不是在接受了上党十七城后,为了自己的私利才与秦国发生战争,而是会出于正义。

这样,赵国就会在当时的诸侯国的国际社会中盈得支持和帮助。

此时赵国再合众楚,魏等诸侯国,共同对付秦国。

这场战争肯定是另外一个结果,赵国也肯定会因此得到比上党地区十七城更大的利益。

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叫做“不争是争。

”长平之战,赵国在战役和战述的策略上也是失策的。

赵国的高层决策者,忽视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与秦国的军事实力有一定的差距。

想在短期内把秦军赶出赵国的边境和上党地区是不切实际的,赵军在战役和述上犯了盲动的错误。

秦军60万进攻赵国,赵军以40万防守,这在冷兵器时代,双方能够持平,秦军并不占优势。

但一旦赵军改防守为进攻,以40万赵军攻击60万秦军虎狼之师,赵军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再加上用人不当,指挥失误,赵军就必败无疑。

假如赵军坚守营垒以持秦军,秦军的补给线比赵军的补给线要长得多,用于这场战争的军队,人力和物力也比赵国要多得多,这意味着秦国对这场战争的负担要比赵国的负担要重得多。

假如赵国不是向秦国谋求和谈[因为和谈中了秦国的圈套],而是向诸侯国揭露秦国恣意侵略他国,最后达到独占天下的野心。

向诸侯国晓以利害,合众诸侯国共同抗秦,这当然是上策。

如不然,就用中策,用廉颇战役战述策略,坚守营垒,以逸待劳,用时间来拖垮秦军。

当然,长时间战争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对赵国的经济会造成非常大的困难和压力。

但秦国的经济承担的困难和压力将会比赵国更大。

两军长期相持后,秦军自然会转向劣势,这场战争也许是另外一种结局。

而赵国的决策者没有用上策,也没有用中策。

而是一面派使者到秦谋求和谈,一面又改防守为进攻和起用没有真才实学的赵括为主将,这三者都是下下策。

所以才致使赵军的失败。

至于赵军主将赵括,成语“纸上谈兵”把赵括说得一无是处,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全部归结于赵括的指挥失误。

我认为;这是有失公正的。

主动出击秦军,尽快把秦军赶出赵国的边境和上党地区,这是赵国高层决策者作出的决策。

廉颇正是因为没有执行高层决策者的决策,才被换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