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组织与控制

生产组织与控制

生产组织与控制
情景五:任务1、一、对于制造业来说,物料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较大,大多数制造业的采购原料成本都占产品总成本的50%以上。

二、采购量的确定:(一)、采购程序:1、接受采购单或请购单,编制采购计划和用款计划。

2、选择供应商。

3、询价、洽谈、发出采购订单(合同)。

4、订货跟踪。

5、货到验收,结账与费用核算。

(二)、采购量的计算:1、定量采购方式确定采购量,这种方式比较适于价值较低、备运时间短的物资。

订货点的计算公式:订货点=平均日需用量*备用天数(订货提前期)+保险储备量。

2、经济采购批量总库存费用=库存保管费用+订货费用+物料价值即:TC=QH/2+RC/Q+RP Q——每次订货批量(件)H ——单件库存平均年保管费用(元/件*年),H=P*F P——单位产品价格(成本)(元)F——年库存保管费率R——某库存物料的年需求量(件/年)C——单位订货费用(元/次)
经济采购批量:EOQ=√2CR/H=√2CR/PF
3、定期采购方式确定采购量
订货量=平均日需用量*(订购周期+订购间隔期)+保险储备量—现有库存—已订货未交量
例题:已知某物料平均45天订购一次,每次订购时间需10天,平均每日需用量为20吨,保险储备定额220吨,订货余额为20吨,计算物料订购量和订货点量。

订购量=20*(45+10)+220—20=1300吨
订货点=20*10+220=420吨
任务2 一、准时制采购的含义准时制采购也叫JIT采购,基本思想表现为五个恰当: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价格。

准时制采购是准时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它不但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提前期、提高采购的质量。

二、准时采购的特点1、采用较少的供应商2、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不同3、交货准时性的要求高4、小批量采购是准时制采购的基本特征之一
任务3二、编制计划1、确定物料需用量(1)、原料及主要材料需用量的计算某种物资需用量=[计划期产量×(1+不可避免的废品率)]×单位产品消耗定额-计划回用废品数量
2、折算系数=1kg实物燃料发热量/7000
实物燃料需用量=计划产量×消耗定额×1/折算系数
电力需用量=计划产量×消耗定额
物料采购计划表
某种物料采购量=该种物料需用量+计划期末库存量-计划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例题:某企业2008年需要用A材料来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各产品的计划产量、物料消耗定额等有关资料见表,预计2008年A材料的期初库存量为700吨,期末库存量为460吨,企业内部可以回收利用及代用的材料为72吨。

求2008年A材料的采购量。


解:计划期A材料需要量=8000*100*(1+0.05)+6000*150*(1+0.08)=1812000公斤=1812吨A材料计划采购量=1812+460—700—72=1500吨
工艺消耗定额包括净重和工艺消耗。

采购定额包括工艺消耗定额(车间用)和采购保管损耗(做计划用)。

情景八
1、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特性。

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

(2)、要求。

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或期望。

2、工序质量是指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与检测方法和环境;俗称人机料法环。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4、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5、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社会的推动下,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都以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生产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方式,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

6、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是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

(2)、是全面的质量管理。

(3)、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4)、是全员的质量管理。

7、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

8、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1)、计划阶段
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找问题)。

第二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影响因素。

(找原因)。

第三步,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质量问题。

(找因素)。

第四步,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效果。

(做计划)
(2)、执行阶段第五步,实施措施,执行计划。

(3)、检查阶段第六步,调查事实结果,并于预期结果对比。

(4)、处理阶段第七步,总结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到相应的标准或制度、规定中,以巩固成绩,防止再犯。

第八步,提出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

9、PDCA循环的特点:(1)、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

(2)、循环上升。

(3)、强调提高计划质量。

10、生产工序质量控制的步骤:(1)、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

(2)、操作人员控制。

(3)、机器设备控制。

(4)、材料控制。

(5)、工艺方法的控制。

(6)、测量控制。

(7)、环境因素控制。

11、两图一表法
(1)、排列图法又叫主次因素分析图或帕雷特图,是用来寻找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

P172(2)、因果分析图.P173
12、直方图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按其大小等间距地分为若干组,以组距为底,以组内数据个数(频数)为高的一系列直方形所连起来的矩形图。

表见课本P175-179
Cp值得判断评价标准
13、控制图法
控制图法又称管制图,是休哈特提出的。

(1)、质量波动原因分析:一类是随机性原因(也称偶然性原因),另一类是非随机性原因(也称系统原因)
随机性原因是对产品质量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一般来说,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它们对质量波动的影响小,不易避免,也难以消除,可以不必加以控制。

非随机性原因是可以避免的因素,系统因素引起的波动称为异常波动,异常波动造成的误差大小往往可以在造成波动的物体上测量出来。

(2)、控制图的作用:①用于工序控制,即用于判断生产过程、工序质量的稳定性是否正常。

②用于工序质量分析。

③为评定质量以及确定对机器设备、工装的调整规律提供依据。

④用于改进产品检验的方式或改变检验的范围。

(控制图见课本181页)
情境九:优化生产现场
一、车间总体布局:1、基本生产部分。

如机械加工车间的各种机加工设备(车床、铣床、磨床、钻床、插床、等)。

基本生产部分的布置要符合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尽量缩短物料流程。

2、辅助生产部分。

如机修组、电工组、磨刀间等。

辅助生产部分的布置要便于向基本生产部分提供服务,如机械加工车间的工具室应设在工人领取工具方便的位置,并与磨刀间相靠近。

3、仓库部分。

4、国道部分。

5、车间管理部分。

6、生活设施部分。

二、车间设备布局:1、设备布局的要求:⑴、尽量使产品通过设备的加工路线最短。

(2)、便于运输。

(3)、确保安全。

(4)、便于工人操作和工作地的布局。

(5)、充分利用车间的生产面积。

2、单件小批生产类型企业的车间设备布置。

单件小批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多而不稳定,每种产品的产量也低,每个工作地上所担负的品种数和工序数都很多。

工艺专业化布置是按照生产工艺性质的不同来布置车间。

工艺专业化布置的优点:(1)、适应性强。

(2)、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的工艺及设备管理。

缺点:(1)、经济效果差。

(2)、管理工作比较复杂。

3、大批量生产类型企业的车间设备布置:大批量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固定、品种少、生产量大、生产的重复性高。

对象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布置是把工厂专业方向规定生产的各种产品(或零部件),分别交友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每一个生产部门只担负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或零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的生产任务,独立(或基本独立)出产产品(或零部件)。

对象专业化的优点:(1)、经济效果好。

(2)、管理工作相对简化。

缺点:(1)、适应性差。

(2)、开展工艺技术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

4、成批生产类型企业的车间设备布置。

、成批生产的特点是产品的品种较少,每种产品有一定的产量,生产有一定的重复性;工作地上成批轮番地生产不同的制品;工作地专业化程度较高。

三、1、小批生产产品移动方式是顺序移动方式。

公式见课本199页。

2、大批量生产产品移动方式是平行移动方式。

公式见课本200页。

3、成批生产产品移动方式是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公式见课本201页。

四、6S管理的内容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提高素养和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