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花样滑冰的现状
如果把时间追溯到1990年前,在哈尔滨的7个区内,有6个区的业余体校都有花样滑冰项目。
每到学校放学以及放寒假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穿上冰刀,在冰场上翩翩起舞。
虽然哈尔滨后来划分为8个区,但目前开展花样滑冰运动的只有道外区业余体校和南岗区业余体校。
在这两所体校里,从事花样滑冰教学工作的只有3名专职教练。
据不完全统计,在哈尔滨市学习花样滑冰的业余学员不超过150人。
这个数字与现在在哈尔滨市学习钢琴、绘画的孩子数目相比恐怕是少之又少。
谈到撤销花样滑冰项目,道里区文体局副局长王利明也是颇感遗憾。
“没办法,我们的教练已经调到省里去工作了,学校现在找不到合适的教练。
”王利明告诉记者,场地的缺失也是撤销花滑项目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让学习花样滑冰?对此,家长们的认识更理智。
增强体质是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习花样滑冰的理由,有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学习花样滑冰以后,冬天的时候不再像过去那样爱得病了。
一位领着孙子来滑冰的爷爷更是直言不讳:“我也不指望他能够出什么成绩,我家孩子比较胖,只要能减肥就行。
”另外也有家长是受到申雪/赵宏博这些优秀运动员的影响。
在省冰上基地的滑冰场内,有一位生在哈尔滨,在天津结婚生子的母亲带着3岁半的孩子来学习滑冰。
这位母亲告诉记者,天津也有冰场,但是,那里没有申雪/赵宏博,只有在冠军的故乡学习花样滑冰才是最正宗的。
虽然家长送孩子来学习花样滑冰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但当记者问到是否希望孩子将来专门从事花样滑冰运动的时候,许多家长都做出了相同的回答:看看再说吧。
相对于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会让人们感到有些失望,对于他们来说,冰场是一个娱乐的场所,是一个可以逃避学习压力的场所。
许多孩子都把好玩、不像学习那么累作为自己学习花样滑冰的理由。
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市体校)就是人们常说的体育中专,该校开设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男、女冰球,男、女冰壶5个项目的学习,目前有学员近60 0人,学习花样滑冰的有30余人。
虽然花样滑冰在该校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该校校长曹东华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的花样滑冰发展也走入了低谷,遇到了发展的难题。
选材难。
现在业余体校学习花样滑冰的人数少,而且许多家长是抱着锻炼身体的想法让
孩子学习花样滑冰的。
这样一来,在市体校这个层面上,选拔运动员就比较困难。
培养难。
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学习花样滑冰的孩子年龄普遍偏小,因此在该校学习花样滑冰的孩子都是在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而不是像其他项目的学生吃住都在学校。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既要坚持训练,又要完成繁重的家庭作业,压力非常大。
缺教练。
目前,市体校的专任花样滑冰教练只有1人。
现在许多南方城市也开始有了滑冰俱乐部,在那里教练的工资一般都能达到每月8000元左右,许多优秀的教练都流失掉了。
学校不久前曾以外聘的形式聘请过一位教练,这位教练也被南方的俱乐部挖走了。
什么样的队员能够从业余体校进入市体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记者在市体育运动学校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入队协议上看到,进入该队进行训练的第一个条件是身体健康、爱好滑冰,并能够掌握一定的花样滑冰技术的男女少年儿童(一级以上)。
该校花样滑冰教练杜彦坤告诉记者,花样滑冰是将体育和艺术融为一身的运动,因此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滑行、跳跃技术之外,还需要孩子对艺术有一定的领悟能力。
杜教练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
学习花样滑冰的孩子年龄都很小,每次来上课都需要有家长陪同。
家长能否坚持住往往就成了孩子能否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的孩子一开始非常愿意学,但当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他们能否继续学下去。
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训练,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孩子的训练半途而废。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校学习花样滑冰,学校免费为来校学习的学员提供冰刀、冰场,同时对于刻苦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学校还给予奖励。
在测试考级中达到二级的选手每人每月补助60元,达到三级的选手补助80元,达到四级的选手每月补助100元。
为了让有天赋的孩子不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被埋没,该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每年2600元的学费,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每年5000元。
同时,对于特困生,学校还给予减免学费的待遇。
从业余体校到市体校再到专业队,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一路走下来?
一位市花样滑冰队的冰舞运动员告诉记者,16年前,他在业余体校学习的时候有40
多名队员,到重点体校(哈尔滨市重点体校已被并入市体校)时还有22名队员,然而目前,还坚持在冰场上的只有3个人。
这期间,许多人或是由于伤病,或是因为成绩不佳都纷纷放弃了学习花样滑冰。
在谈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花样滑冰的时候,这些有着十余年冰龄的队员说,花样滑冰可以说是所有运动里最难的运动之一了。
因为它不仅需要运动员有其他运动所必需的力量、耐力、爆发力,同时他还要求运动员对于艺术和体育的结合有着很好的理解。
当然,最
重要的是对于花样滑冰项目的热爱,而且能够有信心坚持下来,否则再好的先天条件也很难成才。
热爱,花滑教练不计名利
在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花样滑冰队有8名教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老教练退休了,而一些优秀的教练也随之流失到南方的俱乐部去了。
现在留在哈尔滨花样滑冰队的教练,很多都是当年的优秀运动员,比如说栾波、奚鸿雁、丛文义,他们都曾经是共和国花样冰坛上的健将,面对着许多人去南方拿比他们高出近10倍的工资,他们毅然留了下来。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是对于花样滑冰的热爱。
所有教练的回答都是由于对花样滑冰的热爱。
其实,以他们的成就,如果到南方的一些俱乐部,不愁拿不到高薪,但这些教练们坚信,花样滑冰最好的人才应该出在北方,他们的梦想也应该在这里实现。
在一位教练员的宿舍里,记者看到了一排整整齐齐码在桌子上的方便面,而在衣柜的上方是一摞方便面的包装箱。
“这就是我们的夜餐补助。
”这位教练告诉记者。
虽然教练员们的工资不高,但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他们有时还得自己掏钱来充电。
在教练员的宿舍,记者还看到了厚厚的一摞光碟。
一位教练告诉记者:“这都是我们自己刻录的各种比赛的光盘。
”
提到姚滨这个名字,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起陈秀静、黄冰这两个名字,如果不学习花样滑冰的话,恐怕不会知道她们是谁。
她们二位前者是在都灵冬奥会感动世界的中国选手张丹的启蒙教练,后者是新老世锦赛双人滑冠军庞清、申雪的启蒙教练。
当他们昔日精心栽培的“小苗”在世界赛场上摘金夺银的时候,这些基层教练依然在业余体校的冰场上不停地喊着口令,作着示范。
说起这种在光环背后的守望,一位基层体校的教练告诉记者,虽然昔日的弟子们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自己没有必要去炫耀这些。
毕竟他们成绩的取得不是靠一个基层教练能够做得到的,他们是在经过了各级教练共同努力之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基层教练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刚入门的孩子打好基础,搞好哈尔滨市花滑人才的梯队建设。
2012年2月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