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健康游戏我常玩》教学设计教案

21《健康游戏我常玩》教学设计教案

《健康游戏我常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健康游戏,正确辨别不良游戏;学会去积极参与健康游戏;了解玩健康游戏对我们的益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游戏,什么是不良游戏,使学生掌握辨别游戏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灌输健康游戏的好处,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游戏当中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通过游戏当中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给学生们确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

让他们在今后的路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确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们辨别健康游戏与不良游戏。

【教学难点】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健康活动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些学生玩各种游戏的图片。

2. 引出主题:健康游戏我常玩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生活中的游戏(一)多样的游戏活动一:传球游戏1. 游戏规则:开始前,老师将一个小球放在一个同学桌子上,然后背过身去,球在同学们之中一个一个传,当老师喊停时,球在哪个同学的桌子上,那个同学就要说出一个他喜欢玩的游戏,并说明一些原因。

同学说一个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游戏。

2. 请同学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游戏。

3.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肯定有玩过许多的游戏,如:玩手机游戏、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等。

游戏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多种多样的游戏会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这么多的游戏中,可能也会有许多不良的游戏,它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但也会有许多健康的游戏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那么我们如何辨别健康游戏与不不良游戏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看。

目标导学二:如何辨别各色的游戏(二)拥有“火眼金睛”活动二:阅读感悟2009年4月7日,15岁的深圳少年周荣(化名,下同)在家吃完母亲做的早餐后称去上学,但他走的是与学校路线相反的街巷,五分钟后,周荣猝死在路上。

监控录像拍下了他倒地的瞬间,其死亡现场距离该社区最大的黑网吧仅有50米。

法医初步判定,周荣的死跟沉迷网络导致心脏疾病发作有关,其父母悲痛地表示,儿子长期沉溺于不良游戏,经常出入黑网吧,而事发前几天除了晚上回家睡觉外,全部在黑网吧度过。

1. 老师提出问题“小周沉迷于网络游戏是不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这种游戏行为是不是错的?”2. 将同学分为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老师总结:现在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在丰富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危害,比如电子游戏,有许多的同学沉迷于其中,甚至有些同学的家长也沉迷在里面,占用了同学们大量的时间,使许多同学无心于学习。

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不良游戏,这种不良游戏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十分大。

齐天大圣孙悟空因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玉帝便派二郎神等将其擒住,被太上老君投入八卦炉中,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烧炼,炼得了“火眼金睛”。

他的这双火眼金睛,能够一眼看出各种妖魔鬼怪的原形,无论那些妖怪变化成什么样子,他都能够分辨的出来。

我们很多小朋友都听过孙悟空的故事,大家是不是都很想像他一样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许多的不良游戏就像那些妖魔鬼怪,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诱惑我们,这时我们就要提高辨别能力了,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

(三)提高自律能力我们要合理的安排自己在游戏中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不能一去玩游戏就将一切抛之脑后,一定要学会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旦我们提高了我们的自律能力,我们就会进一步去看待游戏的方方面面,然后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健康游戏。

目标导学三:健康游戏我参与活动三: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当天的具体环境讨论出一个适合大家玩的游戏,然后进行投票选出一个让大家一起来进行参与(可参考的游戏有:你画我猜、成语接龙等)通过这个大家投票出来的游戏,来使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进来,使同学们感受到健康游戏带来的乐趣,并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针对我们日常中的游戏来进行讨论,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讲述,同学们能够发现我们身边的各色游戏,并且能够很好的辨别健康游戏与不良游戏,同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游戏当中来,了解健康游戏带给我们的乐趣。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游戏拥有火眼金辨别游戏提高自律健康游戏共参与【教学反思】本次学习针对同学们最常见的游戏来入手,一方面使同学们对这个话题不会感到陌生,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有很好的实际意义,对学生们将来的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

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

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

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

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

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五、积累与感悟: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论语・卫灵公》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手足情深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

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见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注释:①孔怀:很关心。

孔,很。

②原:古同“塬”。

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

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

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注释:①亡:同“无”。

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注:①与(yù):参与。

在其中。

②数:意外的事情。

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

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

《论语》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