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团队激励与沟通-中国的激励理论与应用讲义

团队激励与沟通-中国的激励理论与应用讲义


金钱需要 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 安全需要 金钱需要 安全需要
16
6.1.5 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 实证依据(二)
2. 2000年员工物质与精神精神需求调查 图6-1是商业银行员工需要调查结果
图6-1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等级排列
17
6.1.5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实证依据(二)
11
6.1.3 同步激励论的理论表述
同步激励论是在总结经验规律、实验论证、理 论概括基础上得出的宏观激励理论,这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主要模式。同步激励理论与各种微观的 激励理论与模式相互补充。
12
6. 1.4 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 实证依据(一)
对X理论和Y理论选择的实证研究,如表 6-1
9
6.1.3 同步激励论的理论表述
同步激励论否定了单纯使用一种管理理论或方 法( X理论或 Y理论,精神或物质激励措施)的观点, 也否定了简单地交替 X理论或Y理论的做法会有效果, 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 的、不切实际的。
10
6.1.3 同步激励论的理论表述
同步激励论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 激励与精神激励,人的自然与社会需要是统一的, 互为前提与条件,不能对立和孤立地应用,应该统 一、综合、同步运用。
3
6.1 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理论
6.1.1 激励理论的选择
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 论及综合激励论。每种理论的产生都受当时的生产力水 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文化背景、人民的文化素质 等因素的影响。
理论模式作为观念形态的一部分,自始至终都是一 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映与产 物。但是,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 济发展、稳固政治制度、繁荣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
2. 员工对X理论和Y理论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方面有 着同等的需要,因而,两种理论在具体应用时,互为 条件,相互补充, X理论是Y理论得以实施的必不可 少的条件。
3. 与此同时, Y 理论又是 X理论的前提与补充。
14
6.1.5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实证依据(二)
1. 20世纪80年代员工物质与精神需求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如表 6-2)不同的人对物质与精神 需求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需求是同步的,单纯搞一 种刺激(物质或精神)是片面的。
15
6.1.5 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 实证依据(二)
表6-2 不同单位职工需要的等级排列
等级 一 单位




XX金笔厂 XX仪器厂
金钱需要 金钱需要
安全需要 自我实现需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XX部803所 自我实现 需要
第X人同步激励论的理论表述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 政治方向、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只有将物 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采 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 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为:
激励力量 =∑f(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 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
5
2. 精神激励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认为,在人、财、物诸生 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要发挥人的主动 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团队不仅要建立为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管 理制度,同时还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合乎情理的管 理制度,这种管理强调人的精神作用,故又称为精神 激励。
6
3.科学管理
单纯的物质激励,不一定就能促进生产、提高效 率。将科学管理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结合起来,应是 我们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
7
6.1.3 同步激励论的理论表述
同步激励论( 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简称为 S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
2. 2000 年员工物质与精神需求调查
表6-4 不同年龄层次员工需要等级排列
项目 一




年龄 30岁以下 31~35岁 36~45岁 46岁以上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第6章 中国的激励理论与应用
1
本章内容: 1. 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理论是促
使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激励理论 2. 根据公平差别阈理论阐明我国社会分配
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
2
中国员工的工作动机激发理论
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理论 公平差别阈理论 三因素(激励、保健、去激励)理论 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 —成功企业的心理评价指标
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自我实现 需要
19
6.1.5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实证依据(二)
2. 2000年员工物质与精神需求调查
表6-1 不同职务者对X理论或Y理论的选择 局级领导 厂级领导 车间领导 职工
总计
调查人数 13
X理论倾 42.19 向人数(%) Y理论倾 57.81 向人数(%)
18 43.01 56.99
25 44.14 56.86
207 45.14
263 44.84
54.75 55.16
13
从结果看:
1. 不同职位的人,对 X理论和Y理论的选择和接受 程度上,差异并不明显。
2. 2000年员工物质与精神需求调查
员工的职务、年龄、学历对需要层次的影响见表 6-3、表6-4、表6-5。
项目 人员 结构 职工
管理人员
表6-3 不同职务级别员工需要等级排列





自我实现需要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8
6.1.5建立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的实证依据(二)
4
6.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1. 物质激励
F.W.Taylor 提出的科学管理:通过操作合理化研 究制定工时定额与计件工资制度,同时要求科学地 挑选和培养员工,并将经过科学挑选的员工与科学 的劳动过程相结合,以实现人与岗位的合理匹配。
实现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这 种管理以物质刺激为手段,因此称为物质激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