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近代化含义
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二、近代化阶段性特点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
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由于“左”的错误等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三、近代化阶级(阶层)性特点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功绩、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后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但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5、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过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内容(前期四提四反,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有一致性。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除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层次性、差异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
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
而早期维新派又是从洋务派转化而来,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4)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这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五、各阶级、阶层近代化主张的差异性
1、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
相同点: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都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维护统治,抵御侵略,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不同点:从身份地位上看,抵抗派主要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知识分子,而洋务派主要是拥有实权的大官僚;从目的上看,前者主要目的是“制夷”,后者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从实践上看,前者主要是思想理论阶段,并不推行,后者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实践。
2、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核心思想
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和洋务则都维护清王朝统治,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长技,以求富强,而维新派则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反封建主义方面的比较
相同点:都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不同点: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行论批判封建旧制度。
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