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指标。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必须用来交换。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价值: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劳动的永恒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发挥作用。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9,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

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排他性占有关系的出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还与商品的质量优劣相关。

11,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称之为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2,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四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为:价值通过价格表现,价格水平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整个发展。

14,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是推动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5,劳动力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16,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17,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的时间。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叫不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而已,其量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能生产出超过工资部分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19,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

在私有制资本生产中它体现了阶级剥削关系,而在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生产中则体现了劳动者个人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制度性约束关系。

2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m’准确地表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m’表示了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对企业和社会贡献的水平。

m’=m\v,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除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除以必要劳动。

2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2,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行为主体的命运。

23,工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格。

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

二者都是以劳动力的价值为基础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4,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从一般的简单再生产的过程来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25,扩大再生产:按照扩大的生产规模不断更新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就是企业把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可以划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26,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

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教主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缓慢但却持续提高。

27,相对人口过剩: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相对人口过剩是由资本积累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对人口过剩可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28,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9,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又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受到两个限制:第一,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要受到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增长总量的限制,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30,资本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兼并小资本来实现,也可以由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大的资本。

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31,垄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形成垄断。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是垄断的根源,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迫使资本从集中走向垄断,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垄断适应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要求,具有科学的管理内涵和先进的组织形式,是市场竞争自身发展的结果。

32,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33,资本周转:资本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资本周转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资本运动的速度对资本价值增值的影响。

3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其价值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部分一部分逐步地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生产资本。

投入到劳动对象上的这部分生产资本,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被全部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其价值一次全部收回。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而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其劳动再生产出来。

35,折旧率:每年所提取的折旧费占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折旧率低,表现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可以降低分摊在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用,但会减缓资本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取新技术;反之,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进步,减少或消除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

3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从物质形态上来看,按照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

与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相适应,社会生产就分成两大部类:有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第一部类和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的第二部类。

37,外延扩大再生产:资本各要素在规模数量上的相应扩大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需要以资本积累为前提。

必须具备两个物质条件: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生活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追加的消费资料。

38,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结构,来提高产出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39,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过程,表现为周期运动的特征。

这种经济波动的周期运动称之为经济周期。

一般分为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等四个阶段。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程的危机。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周期性爆发的规律。

新的特点: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周期的阶段交替界限模糊;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

41,成本: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42,利润:把剩余价值看成整过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叫利润。

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