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研究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研究

——校本培训材料 2014年3月9日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研究
一、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是教师的预期,它指明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在认知程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预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的,它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有注意力都要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引领、支配、标准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都会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教学目标组成。

它包括:国家培养总目标——学科(课程)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

3、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课程标准和计划中的目的要求不能代替教学目标,只能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知识方面常用行为动词有:
①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②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类、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③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方面常用行为动词有:
①技能:模拟、重现、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②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实验等。

③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心理的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
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常用的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体验等。

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观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

)认同、接受、同意、反对、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支持、尊重、爱护、珍惜、怀疑、抵制、克服、帮助、拥护等。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学习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进行目标分解,深入解读教材、细致分析学情(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准,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遵循他们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

四、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1、注重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的求知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

3、有效地提问,有效地“对话”,有效地感悟,有效地迁移。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注重评价激励,尊重学生过程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选择符合目标的训练题,教学目标的落实得有训练。

7、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8、关注目标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们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而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的。

要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一致。

五、如何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所采用的哪些教学策略促进了目标的有效达成?有何建议?
2.能否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与作业?
3、从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哪些达成度较高?哪些属于失效目标(未达成或达成度不高)?
4.课堂是否有无效教学环节?是否有精彩生成环节?教师是怎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
5、教师是如何处理好统一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